常年期第廿三主日,丙年
主題:做個有策略的人 Be Strategic
連續幾個主日,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拒絕「七罪宗」的誘惑,幫助我們回歸天父的家園。正如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所說:「因為這必腐朽的肉身,重壓著靈魂;…世上的事,我們還難以測度;…那麼,天上的事誰還能探究?」(智9:15-16)人類受到「原罪」的傷害,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不分輕重,本末倒置。我們變得短視,貪圖眼前的方便、舒適和利益;卻因小失大,放棄履行天主的旨意,賠上了永恆的生命。出於對世人的憐憫,天主子降生成人,苦口婆心地教導並陪伴我們走上回歸父家的道路。所謂「苦口良藥、忠言逆耳」,要接受主耶穌的教訓是充滿挑戰的,今天的福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耶穌經常用一些容易明白的比喻,來教導聽眾一些很難解釋的真理。那麼,讓我們先默想祂的比喻,然後嘗試掌握祂那些生硬的教訓。
在今天的福音選段中,主耶穌三次強調在甚麼情況下,人「不能做我的門徒」(路14:26, 27, 33)。並且講了兩個比喻,幫助我們明白當中艱深的教訓。表面上,兩個比喻都好像教導我們,先「籌算」清楚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本錢或者實力,能否惱恨自己的家人,能否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在耶穌後面等等…纔做耶穌的門徒。與其做一個虛有其表的基督徒,倒不如放棄領洗入教,免得貽笑大方!「免得他奠基以後,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見的人都要譏誚他」(14:29)。這樣的解讀未嘗不可,但不是主耶穌的真正意思;否則,祂何必再說多一個比喻補充呢?那麼,兩國交戰的比喻補充了甚麼呢?
首先,耶穌為甚麼選擇說一個戰爭的比喻呢?戰爭是國家大家,不是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可以決定的。這個戰爭比喻,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主耶穌在倡議投降給羅馬帝國嗎?或者是倡議世界和平嗎?都不是!因為我們往往忽視了在我們身邊一直進行中的「屬靈戰爭」!作為基督徒,與撒殫的戰鬥是不能置身事外的。不但主耶穌運用戰爭的圖像,連聖保祿宗徒也在他的書信中,描繪了「基督徒全副武裝」的圖像(弗6:11-18)。
在現實世界裡,和平是罕有的,而受苦的多是黎民百姓!所以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經#31)。侵略是不道德的,自衛是應該的。比喻中的第一個國王,是為了保家衛國,不得已而戰。但戰爭的勝負絕非取決於先進的軍備;或者軍隊人數的多寡。古今中外就有不少以少勝多;或者出奇制勝的戰例。因此要「籌算」的不單是本錢和實力那麼簡單,還有「時機」是否成熟!這就是中國文化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時機」排第一位!倘若入侵者長途跋涉而來,補給線就是他們的致命傷;加上軍隊疲累,成了強弩之末,殺傷力減弱。倘若我軍據險死守一段時間,以一萬守兵擊敗兩萬入侵者,又有何難!當然,倘若我軍是臨時徵召的烏合之眾,士氣低落;再加上彈盡糧絕;其他國家又拒絕派出援兵…處於這樣惡劣環境之下,「議和」是當前的最佳戰略。請注意,議和不等於投降,而是「緩兵之計」。議和後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我們必定有捲土重來的一天!所以耶穌基督講兩個比喻,教訓我們須要「籌算」,但不是一次過的籌算,而是不斷地考量時機的因素。況且,我們與撒殫的戰鬥,亦不是一仗定生死的!
讓執事我分享自己的聖召經歷,說明「時機」這個因素。香港教區在1997年7月祝聖了第一批兩位終身執事,如今已返回天家,享受天主的賞報了。其中一位是曾繁興執事,當年他奉派前往屯門贖世主堂服務。曾執事在2000年向堂區適合做終身執事的男士,介紹終執職務的內容及要求。那時我也曾考慮,豈料那一年,天主賜給我夫婦倆第四個孩子。於是我以為天主不是召叫我做終身執事,而是做一個稱職的父親。九年後,機緣巧合遇上了教區的陳志明神父,重燃起這份聖召的心火!的確,時機成熟了。六年之後,我成為香港教區第十一屆領職的終身執事。願天主永受讚美,願天主繼續領導!
明白了「籌算」的深層意義之後,讓我們反省那些生硬的,「惱恨自己家人」的教訓。誠然,耶穌基督曾在常年期第二十主日提及過,家庭成員會因為接受或者拒絕祂的福音而引起分裂: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路12:53)。由「分裂」發展到「惱恨」,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心中有多少親情和多少虔敬的問題。按【舊約】記載,因為利益的原故,兄弟姊妹之間經常有惱恨的情況存在。例如:加音出於嫉妒和忿怒而殺了弟弟亞伯爾、雅各伯騙了厄撒烏的長子名份和祝福、若瑟因父親的偏心而被其他的兄弟賣往埃及;梅瑟的姊姊米黎盎公開反對梅瑟等等。
但子女對父親的惱恨和咒罵,只限於因為父親的不虔敬所招來的蒙羞受辱纔有(德41:10)。【舊約】絕少提及父親惱恨兒子,相反的例子卻有很多。例如:富可敵國的約伯,恐怕子女們犯了罪,心中詛咒了天主,便清早起來照子女的數目〔總共10個〕向天主獻上全燔祭品(約1:5);達味心愛的兒子阿貝沙隆發動政變,達味不願牽連耶路撒冷的居民,便帶領全家徒步出走,只留下十個嬪妃看守王宮(撒下15:16)。有讒臣建議阿貝沙隆親近達味留下的嬪妃,以為可以惹下達味的仇恨,令支持政變的人更加堅強(16:20)。但達味並沒有惱恨阿貝沙隆,並且在反攻時吩咐軍人對阿貝沙隆手下留情(18:5)!原來【舊約】早已啟示了天父對世人的憐愛,父親是不會惱恨自己的子女!
「十誡」教導我們「孝敬父母」(出20:12; 申5:16);而主耶穌來不是為廢除法律,而是來成全它(瑪5:17)。三位一體的天主是不會自相矛盾的,所以福音所說的「不惱恨父母家人,不能成為祂的門徒」,必定另有所指。
首先,從兩個有關「籌算」的比喻中,我們學習了在作出抉擇時必須考量時機的因素。即是說,倘若父母家人拒絕福音,是他們領受福音的時機尚未成熟,不應強迫他們接受。但當他們阻止我們領受福音、令我們蒙羞受辱、障礙我們獲得永生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惱恨他們的不虔敬,並作出明智的抉擇!
其次,當主耶穌說「我的門徒」一詞時,也許是指蒙召成為教會聖職人員的人而說。
在祂復活後,基督花了40天的時間顯現給曾跟隨祂的人,其中一次顯現給500多人(格前15:6),聚集他們成為耶路撒冷初期教會的班底。在祂升天後,只有120人留下(宗1:15)。他們可以說是經過考驗的、真實的「我的門徒」。在信仰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的基礎上,他們協助十二宗徒建設這個兀立了二千多年而仍未倒下的天主教會!對於這些教會公務員,主耶穌自然會要求高一些,對嗎?
親愛的兄弟姊妹,對天主子的教導,我們不應該有所選擇。對於可以做的、容易做的和順耳的就實行;對於逆耳的就置諸不理。這是不對的。同時,我們不要因主耶穌生硬的教訓而灰心喪志,因為是時機未成熟,我們的經驗未達標。保持謙虛、忍耐和望德吧!我們知道天父喜歡把天國賞賜給求祂的人(路12:32),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做得到!讓我們呼求天主聖神,加強我們的望德,成為一個有策略的、知機的希望朝聖者。以我們的愛德善行,帶給世人信心和希望,以光榮天主聖父(瑪5:16)。亞孟。
天主保祐!
2019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