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8 September 2025

及時行樂? Enjoy Before It Is Too Late?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丙年
主題:及時行樂? Enjoy Before It Is Too Late?

上一個主日曾經提及過,路加所寫的福音,非常適合用來祈禱,用來體會天主的旨意。今天的「富翁與拉匝祿」比喻,並沒有令人失望,它留給我們非常豐富的默想細節。
首先,【聖經】是一部「生命之書」。當中沒有名字的人物,無論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通常用來象徵那些在末日得不到永生的人;例如達味與巴特舍巴的私生子(撒下12:18-20)和今天比喻中的富翁。福音絕不含糊地說,這個無名無姓的富翁死後,雖然被人埋葬了,卻在陰間受苦(路16:22-23; 25)!反觀那個貧病交迫的乞丐,在比喻中沒有留下片言隻語,沒有半點值得後世信徒效法的德行;而且死後沒有提及被人埋葬,暗示了他可能是個死無葬身之地的「不祥人」。路加給這個不祥人起了一個名字──「拉匝祿」,他是初期教會中的名人,眾所周知是「主所愛的」(若11:3)。其實叫甚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名有姓。因為福音說,善牧要「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10:3)!

默想乞丐拉匝祿的生平,可謂「乏善足陳」;但他卻獲得了「安慰」,獲得了不朽的賞報!天主不是賞善罰惡的嗎?為甚麼乞丐拉匝祿,可以無功受祿呢?他有甚麼善行呢?拉匝祿沒有能力行善,但他有如今天《答唱詠》中所描述的人物一樣──被欺負的人、飢餓的人、被囚的人、瞎眼的人和孤兒寡婦(詠146:7-9)──,無依無靠,天主成為了他們惟一的希望和倚靠。所以他們對天主的信靠,幫助了他們獲得永生!正如保祿宗徒所說,天主喜歡召選這些沒有財富、沒有權勢、軟弱的、被輕視的和一無所有的人,去教訓那些自恃的人,驕傲的人(格前1:26-28)!這種價值觀與儒家思想的「三不朽」完全相反!「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廿四年)。「三不朽」固然是理想人生值得追求的目標,但試問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所以,執事我可以肯定,「三不朽」不是天主對人類的要求。祂的要求必定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倘若有能力做、應該做而不去做,受罰便不能怨天尤人了!

上一個主日,主耶穌教訓我們善用天主所賜予的聰明才智、財富和權勢,做福身邊貧困的人,為自己爭取永生。今天慈悲的主從反面告誡我們,對貧困的人視若無覩,必然喪失永生。當我們以為自己是「主人」而不是「管家」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跌入「恃才傲物」的陷阱,因驕傲而忘記了這一切才幹、財富都是天主的恩賜;繼而變成心硬,為富不仁,對別人處身困境仍無動於衷。小心!我們將會變成了那個在陰間受苦的無名富翁!

讓我們反覆思想富翁與亞巴郎之間的對話,他們的對話可分三點。第一,富翁是為了減輕自己現在承受著的痛苦,而向自己的祖先亞巴郎請求,派拉匝祿來減輕他的痛苦(路16:24)。這是最直接的悔改,可惜為時已晚,他已來到陰間,等候第二次死亡(默20:14)了。兩個主日前如果我們不是慶祝「光榮十字架慶節」,我們應該讀到「浪子回頭」的比喻。小兒子要求分家,當揮霍耗盡了自己的一份家產後,窮途潦倒的他要與不潔的豬爭豆莢果腹,纔反省到有需要回歸父家!所以悔改不一定出自頓悟到高尚的道德,可以是很低層次的需要迫出來的!無論如何,悔改是得救的第一步,但要趁還可以找到上主的時候(依55:6)!

第二,其實無名富翁也有半點可取之處,因為在他心中,尚有一點兒的愛,他關懷在世的五個兄弟的死活,求亞巴郎打發拉匝祿去警告他們(16:27-28)。可惜,又是為時已晚!親愛的讀者,對家人的關懷絕對是一件好事!但死了之後纔去關懷在生的家人,是否太遲呢?身為中國人,一定聽過「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後悔。身為基督徒,供養父母又怎可以停留在物質層面上呢?大家有關懷親人們靈性上的死活嗎?對於尚未認識救主基督的親友,有鼓勵他們來聖堂參觀和上慕道班嗎?會不會陪他們上慕道班,趁機會自己再慕道,溫故知新呢?到我們或他們死後纔關懷他們的靈性生命,是否好像無名富翁一樣,太遲了呢?

最後,神跡之所以是神跡,是天主臨在的標記,在於它對世人有沒有產生轉化的作用。倘若世人心硬,見證了神跡後還是「依然故我」,沒有改善,神跡又有甚麼用呢?相信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從死者中復活,是信徒賴以得救的核心所在,是踏碎古蛇頭顱的應驗(創3:15)。【舊約】的法律和先知所預言的,就是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蹟」。所以基督來不是廢除法律和先知,而是應驗他們(瑪5:17)。即是說,信從【舊約】足以獲得與天主和好的永恆生命。倘若他們不聽從梅瑟和先知,縱使天主子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路16:31)!

親愛的兄弟姊妹,天主的要求並不難做,人人都有能力做。問題的關鍵在時間,請大家以「無名富翁」為鑒,及時悔改、及時關懷身邊的人罷:「趁上主可找到的時候,你們應尋找祂;趁祂在近處的時候,你們應呼求祂」(依55:6)。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grok.com, ideogram.ai

Friday, 26 September 2025

Messengers of Hope

Messengers of Hope

by Deacon Alex

Dear brethren in OLMC,
Peace be with you all!

First and foremost, may the Lord God be praised because He is merciful (Luke 6:36). I learnt of His mercy only one year after my ordination and thus, knew more about the meaning of being a genuine permanent deacon. It was during the Jubilee of Mercy in 2016 that I suddenly realized that I had been assigned a prison ministry on top of labour affairs. To be an authentic deacon, I should serve and manifest Christ as the one not to be served but to serve (Matthew 20:28, John 13:14). Visiting inmates and serving out-sourced janitors have been both challenging and enriching.

I have made a lot of mistakes in my diaconate and God has been patient with me. He allows me plenty of time to repent and to rely less on my own strength so that I am able to actualize my true self. It came to pass I was assigned to the Mother of Christ Church in Sheung Shui. Besides praising God for His mercy, I also thank the BVM for her motherly care of my body and soul. This parish is closer home and transportation time is reduced. The number of Sunday masses is halved and I am less stressed.

This parish is in the New Territories and the atmosphere is very country-side. Whenever I greet the parishioners coming to attend mass on Sundays, I see grandparents coming along with their grandchildren. The second generation have returned earlier and are working in different capacities: choirs, extraordinary ministers of the Eucharist, lectors, Sunday School and Sunday Café etc. I’m glad that I could preside over the Paschal Meal; did meditations on the Stations of the Cross, Eucharistic Adoration/Benediction, retreats for the elderly group as well as members of the Lay Prison Evangelization Organization etc. I feel very much at home quickly in this Marian parish.

The most significant of all, I learn the virtue of hope from my new boss. He is stable like a mountain, his namesake! While parishioners love to call him fondly “Slow Papa” which rhymes with his surname in Chinese, I see the virtue in his name: “Virtue is not left to stand alone. He who practises it will have neighbour” (Analects, Li Ren). I have been ambitious and wanted to serve the English community immediately on arrival. Wait! I am eager to assist in masses because serving the altar is a deacon’s ministry. Wait! Gradually, I understand and I thank my boss for his training because I cannot be a messenger of hope if I do not practise patience myself! Without patience, my endurance suffices not to cheer up the desperate! St. Paul says well, “… knowing that affliction produces endurance, and endurance, proven character, and proven character, hope, and hope does not disappoint” (Romans 5:3b-5a)!

Beloved brethren in OLMC! In 2026, the Catholic Diocese will celebrate her 80th Anniversary. We are blessed to enjoy yet another Jubilee. It shall be an extension of our endurance. Let us invoke the Holy Spirit to reinvigorate the virtue of hope in us so that all of us may become genuine messengers of hope. Amen. God bless!


p.s.
My blog: https://alex-kwok.blogspot.com/
M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kwokalex2009
Picture Credit: moc.org.hk, grok.com

Sunday, 21 September 2025

如何做個精明的不忠信管家 How To Be a Prudent Dishonest Steward

常年期第廿五主日,丙年
主題:如何做個精明的不忠信管家 How To Be a Prudent Dishonest Steward

耶穌今天所說的「不忠信管家比喻」,最令學者和神職人員困惑的句子,莫過於「主人遂稱讚這個不義的管家,辦事精明」(路16:8)。既然不義,為甚麼會稱讚呢?除非這個主人本身也是「不義」的!但我們知道這個「主人」象徵天主,而天主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不可能是不義的。如何解釋是好呢?打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聖經學者各抒己見,四十年間刋登了不下八篇論文,嘗試從不同角度調和當中的矛盾。最後在公元二千年,三位學者合力,終於想出了到一個令學術界口服心服的答案:這個不忠信管家為自己預備後路時,竟然想出了一個「三贏方案」:他減債的行動,不但直接減輕了欠債者的負擔,為自己預留後路;更重要的,是為他的主人沽名釣譽,面上「貼金」。所以這個主人沒有介意些少錢財上的損失,仍然稱讚這個不義管家,辦事精明!執事我在想,假如西方學者認識了一點中國文化、中國歷史;聽過「狡兔三窟」的成語,或者「馮驩為孟嘗君到薛邑收債」的故事,便不用花四十年時間,纔找到答案!執事我樂觀地想,原來天主並沒有放棄中華民族,祂在中國文化中留下一些蛛絲馬跡,等待中國信徒與世人分享這些有中國色彩的啟示!

很明顯,「狡兔三窟」,或者「馮驩為孟嘗君收債」的教訓,重點不在於天主與世人之間的和好,只在於戰國七雄之間的鬥智鬥力。而耶穌基督的教訓,不在於如何解決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的矛盾和衝突,而在於昭示天人關係,教訓我們與天主修和的步驟。天主是造物主,天主與人類是主僕關係。因為是上主召選我們代表祂管理萬物(創1:28),和開發大地的資源(2:15)。所以耶穌講了很多僕人或者管家的比喻,讓我們認清自己的「管家」角色。很多人在大眾傳媒的渲染之下,以為自己是主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例如今年年初的一齣非常賣座的動畫,正是推銷這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號,而賺到盤滿砵滿。鼓吹婦女墮胎或者整容的人,不斷高呼「自己身體自己作主」。試問是誰給妳這個身體呢?難道妳是從石頭爆出來的嗎?我們憑著這個身體所做的一切,對其他的人和未來的人,一定有後果。我們豈能貪一時的舒適、一時的方便,而做出損人利己,甚至損人而不利己的不道德行為呢?即使你在某程度上真是主人,不要忘記在你之上有更高級的主管。你所做的事,豈能違背那最高主宰的旨意呢?

在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先知痛罵那些不負責任,損人利己,不公義的人。先知警告這些不公義的「管家」,上主是不會忘記他們的所作所為(亞8:7)。因為這些不公義的管家所欺負的,正是上主天主所提拔和舉揚的人(詠113:8-9)。這些不公義的管家,豈不是與上主作對嗎?但這些始終是【舊約】的觀念,先知們並沒有提及天主的慈悲。否則,他們的宣講便失去了應有的威力了。

路加是一個有學養的醫生,他的文采有助讀者祈禱。在他筆下栩栩如生的不忠信管家,有一點真是值得讚賞的。所謂「人貴自知」,我們且聽他的自我反省:「掘地罷,我沒有氣力;討飯罷,我又害羞」(路16:3)。讀來令人噴飯,教人覺得我可能是這個有血有肉的「不義管家」!不像【舊約】中的不義管家們,我們這些不義管家是還有希望的!在今天的福音,耶穌基督教訓我們怎樣做一個精明的不義管家!祂講完「不忠信管家」的比喻後,以上主的權威說:「我告訴你們:要用不義的錢財交結朋友,為在你們匱乏的時候,好叫他們收留你們到永遠的帳幕裡」(16:9)。等一等,我們都是正當人家,何來「不義的錢財」去交結朋友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都是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所有的一切,無論是父母、兄弟姊妹和兒女,我們自己的聰明才智,健康財富,甚至出生地,是與生俱來,不是我們揀選,更不是我們應得的。因此你出生是香港首富的兒子,不是前世積了甚麼陰德,所以今世你應得,而是天主安排交託給你的。在某程度上,這些我們不應該得到的種種,這些不勞而獲的一切,可算是「不義的錢財」了。倘若以「不義之財」行不義的事,豈不是火上加油嗎?所以主耶穌以上主的權威,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不義的管家(16:9)!簡單地說,我們應該運用天主賜給我們的「不義的錢財」,即我們的才智、健康、時間、財富和權勢等等,幫助和「結交」有需要的人。他們是我們設宴時應該邀請的人(14:13, 常年期廿二主日),是我們的「朋友」。這就是【舊約】所說的「愛近人如愛你自己」(肋19:18)。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中,主耶穌清楚地指出,「近人」就是我們身邊的窮困者、被忽略了的人、被邊緣化了的人(路10:36-37)。我們應該有如天父一樣,對所有的人慈悲(6:36)!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不能帶走任何東西,我們是「赤裸裸的來」,將會是「赤裸裸的去」。這不就是我們「匱乏的時候」嗎?

親愛的兄弟姊妹!讓我們祈禱默想一下吧!當我們的靈魂離開這個臭皮囊的時候,誰會來接待我們呢?當然不是在生的至親,而是我們曾施捨過、協助過,照顧過、探望過,保護過,甚至曾為他們代禱過的靈魂!倘若那時竟然沒有一個靈魂來接待我們,連我們的主保聖人也不來,我們豈不是枉費了一生嗎?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grok.com to provide prompts, ideogram.ai to draw the images

Sunday, 14 September 2025

天主這樣愛了世界 God So Loved the World

光榮十字聖架慶日
主題:天主這樣愛了世界 God So Loved the World

上一個主日,主耶穌再三強調,想做「第一代基督徒」的人,與及教會將來的聖職人員,必須背負十字架跟隨祂,否則不能做祂的門徒(路14:26-27; 33)。大家要知道,時移世易,背負十字架的意義,今天與二千年前相比,不能同日而語。二千年來,基督信仰已經把十字架,從一種極端殘忍的刑具,變成了一種時尚、一種光彩!今天我們慶祝光榮十字架,藉此反省天主如何把惡事,轉化為善事的慈悲和上智!

人與人來往,總會發生糾紛。政府有責任排難解紛,主持公道。虧欠了別人便要賠償,賠償不了便應受罰。懲罰的程度應該與虧負的嚴重性相稱,這纔是天公地道的做法。於是「殺人填命」變得理直氣壯,死刑亦應運而生。《天主教要理》曾一度贊同死刑,但教宗方濟各認為死刑侵犯了人性的尊嚴,於2018年從《天主教要理》刪除了對死刑的支持(CCC#2267),成了天主教對死刑最新的官方立場。
自古以來的戰爭中,勝利在望的一方,總會展示戰敗一方將領的屍首,來打擊敵軍士氣,加快結束戰事。後來掌權者也領會到死刑有威嚇作用,警告百姓不要做出一些反抗掌權者,或者危害國家政權的行為。於是各式各樣,極其羞辱和痛苦的酷刑、死刑便相繼出籠。釘十字架不是羅馬帝國發明的,但羅馬人做事,素來以有效率見稱!

在羅馬帝國,斬首是最爽快的死刑,只留給羅馬公民享用。聖保祿是羅馬公民(宗21:39),按教會傳統,他以斬首殉道。至於那些不是羅馬公民的人,例如猶太人和奴隸,就加長他們受苦的時間,慢慢折磨他們至死,讓其他奴隸有所警惕,不敢造反。相信大家也曾聽過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這些所謂「大路」是指加固了的寬闊直道,方便騎兵和戰車,在最短時間之內到達前線;其中一條稱為「阿庇亞道」。在公元前72-71年發生的著名「斯巴達克斯起義」一役,羅馬兵團把6000名戰敗的奴隸,沿著這條聞名的阿庇亞道釘十字架,一共釘了二百公里!即平均每隔三十三米釘一個奴隸。其觸目驚心的程度,可想而知!釘十字架是一絲不掛地當眾懸掛著,為了羞辱死囚;不是流血不止地迅速死去,而是筋疲力盡,慢慢窒息而死。聖伯多祿是猶太人,按教會傳統,他是倒釘十字架殉道的。可能你會懷疑,何來6000個十字架呢?放心,羅馬兵團是非常有效率的,把死囚掛在木桿或樹木上(申21:22-23),甚至是釘在城牆上,也曾聽過!

所以,耶穌當時要求有意做「第一代基督徒」的人,背負十字架來跟隨祂,絕對是一項挑戰!試問你有踏上不歸之路、必死的決心嗎?你能忍受痛苦到筋疲力竭的程度嗎?你有本領把公開的羞辱當作榮耀嗎?我們經常會問,天主為甚麼要用這種沒有效率的方法,來拯救世界呢?連耶穌基督在山園祈禱時,也曾請求天父免去這痛苦之杯(瑪26:39; 谷14:36; 路22:42)!可見從人性角度出發,是不能明白天父的上智。

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今天的第一篇讀經,給了我們一點啟示。

在起初,出於對人類的嫉妒,撒殫以蛇的形態顯現,引誘人喪失了原始的恩寵,令人變得忘恩負義,懷疑天主的安排。當以色列人在曠野埋怨解放他們的天主和祂的僕人梅瑟時,天主打發「火蛇」(戶21:6),而不是其他的猛獸,來懲罰以色列人,提醒他們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心硬,叛逆天主。後來天主指示梅瑟造一條「銅蛇」,懸掛在木竿上,使瞻仰的人,保存了生命(21:9)。這銅蛇象徵了他們的叛逆;把銅蛇懸在木竿上,象徵處死這叛逆之心,歸順天主。瞻仰它就是盼望它、相信它。可惜到了君王時代,這梅瑟所造的銅蛇,已經淪為另一款偶像,供以色列人焚香膜拜,可見撒殫引誘人離開天主的魔力有多大!最後,希則克雅王在改革宗教陋習時,打碎了銅蛇(列下18:4)!即使如此,懸掛銅蛇在木竿上,便成了預示天主子要以釘十字架的方式來拯救世界的象徵,是不變的事實!這個預像,連絕頂聰明的撒殫也瞞過了;直到耶穌復活之後,撒殫纔侊然大悟!

今天福音的選段,肯定了「銅蛇」的預像角色。主耶穌說:「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祂內得永生」(若3:14-15)。撒殫聽不懂嗎?可能牠被自己的驕傲蒙蔽了,以為這「被舉起來」,是指被擁立為王的意思。很明顯,撒殫對耶穌的教訓,尤其是好像針對牠所說的真理,聽不入耳。例如在丙年常年期第廿二主日的福音,耶穌說:「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14:11)。這也是今天第二篇讀經的教訓。原來忠言逆耳不但適用在自以為是的人身上,連撒殫也不能倖免!

受傷的我們沒有自救的能力,只能求救、盼望、瞻仰和信靠。應該釘十字架的是有罪的人,但即使是釘十字架,罪人也未必能夠充份賠償他們所虧欠的罪債!例如殺了十個人的罪犯,祇有一條命,如何去賠償十條人命呢?天父上智而慈悲的安排,以無罪的天主子,替有罪的人交出性命,償還古今中外所有已犯、未犯的罪債,這是多麼神妙莫測的安排(依55:9)!

要相信天主子耶穌基督,已經代替你釘十字架,還清了你的罪債,你可以得到永生。你相信嗎?要相信有多難呢?有甚麼使你懷疑這份天父的慈悲呢?生活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要接受「免費午餐」是沒有可能的!只有廢人、沒有價值的人,纔會倚靠他人的施捨!即使是貧窮的人,和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寧願被判頭剝削,辛辛苦苦地工作,也不願到社會福利署,申請「終援」,為的是要做一個有尊嚴的人,能抬起頭來生活做人!

這種思想和心態,表面上有理,但骨子裡卻是一種錯誤的驕傲!錯在接受了世俗化的觀念,以為人的尊嚴,單單來自他的經濟價值!這是大錯特錯的!倘若如此,便不用尊重殘疾的人、精神病人、老人和嬰兒,他們甚至不應獲得資源的分配。他們是社會的負擔,甚至在危急存亡的時候,率先喪失生存的權利!這種思想纔是踐踏人性尊嚴的元凶!【聖經】告訴我們,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生了人類(創1:26),我們的尊嚴並非建基於我們的生產力之上,而是在於我們都是「天主看了認為好」(1:31)的傑作,我們擁有祂的肖像,是天父的子女!

親愛的兄弟姊妹!天父對我們的愛,在於祂不惜一切,賜下自己的獨生子,替世人償還所有的罪債,使我們能與祂重歸於好,參與祂的永恆生命,共享天上的筵席(若3:16)。讓我們負起「人子」的軛,即我們自己的十字架,學習耶穌良善心謙,放下自以為是的心態(瑪11:29),跟隨基督的帶領,邁向回歸父家的道路(若14:6)。亞孟。
天主保祐!


圖片鳴謝: 電影 Spartacus (1960) 完場截圖,ideogram.ai

Sunday, 7 September 2025

做個有策略的人 Be Strategic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丙年
主題:做個有策略的人 Be Strategic

連續幾個主日,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拒絕「七罪宗」的誘惑,幫助我們回歸天父的家園。正如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所說:「因為這必腐朽的肉身,重壓著靈魂;…世上的事,我們還難以測度;…那麼,天上的事誰還能探究?」(智9:15-16)人類受到「原罪」的傷害,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不分輕重,本末倒置。我們變得短視,貪圖眼前的方便、舒適和利益;卻因小失大,放棄履行天主的旨意,賠上了永恆的生命。出於對世人的憐憫,天主子降生成人,苦口婆心地教導並陪伴我們走上回歸父家的道路。所謂「苦口良藥、忠言逆耳」,要接受主耶穌的教訓是充滿挑戰的,今天的福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耶穌經常用一些容易明白的比喻,來教導聽眾一些很難解釋的真理。那麼,讓我們先默想祂的比喻,然後嘗試掌握祂那些生硬的教訓。

在今天的福音選段中,主耶穌三次強調在甚麼情況下,人「不能做我的門徒」(路14:26, 27, 33)。並且講了兩個比喻,幫助我們明白當中艱深的教訓。表面上,兩個比喻都好像教導我們,先「籌算」清楚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本錢或者實力,能否惱恨自己的家人,能否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在耶穌後面等等…纔做耶穌的門徒。與其做一個虛有其表的基督徒,倒不如放棄領洗入教,免得貽笑大方!「免得他奠基以後,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見的人都要譏誚他」(14:29)。這樣的解讀未嘗不可,但不是主耶穌的真正意思;否則,祂何必再說多一個比喻補充呢?那麼,兩國交戰的比喻補充了甚麼呢?

首先,耶穌為甚麼選擇說一個戰爭的比喻呢?戰爭是國家大家,不是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可以決定的。這個戰爭比喻,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主耶穌在倡議投降給羅馬帝國嗎?或者是倡議世界和平嗎?都不是!因為我們往往忽視了在我們身邊一直進行中的「屬靈戰爭」!作為基督徒,與撒殫的戰鬥是不能置身事外的。不但主耶穌運用戰爭的圖像,連聖保祿宗徒也在他的書信中,描繪了「基督徒全副武裝」的圖像(弗6:11-18)。

在現實世界裡,和平是罕有的,而受苦的多是黎民百姓!所以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經#31)。侵略是不道德的,自衛是應該的。比喻中的第一個國王,是為了保家衛國,不得已而戰。但戰爭的勝負絕非取決於先進的軍備;或者軍隊人數的多寡。古今中外就有不少以少勝多;或者出奇制勝的戰例。因此要「籌算」的不單是本錢和實力那麼簡單,還有「時機」是否成熟!這就是中國文化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時機」排第一位!倘若入侵者長途跋涉而來,補給線就是他們的致命傷;加上軍隊疲累,成了強弩之末,殺傷力減弱。倘若我軍據險死守一段時間,以一萬守兵擊敗兩萬入侵者,又有何難!當然,倘若我軍是臨時徵召的烏合之眾,士氣低落;再加上彈盡糧絕;其他國家又拒絕派出援兵…處於這樣惡劣環境之下,「議和」是當前的最佳戰略。請注意,議和不等於投降,而是「緩兵之計」。議和後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我們必定有捲土重來的一天!所以耶穌基督講兩個比喻,教訓我們須要「籌算」,但不是一次過的籌算,而是不斷地考量時機的因素。況且,我們與撒殫的戰鬥,亦不是一仗定生死的!

讓執事我分享自己的聖召經歷,說明「時機」這個因素。香港教區在1997年7月祝聖了第一批兩位終身執事,如今已返回天家,享受天主的賞報了。其中一位是曾繁興執事,當年他奉派前往屯門贖世主堂服務。曾執事在2000年向堂區適合做終身執事的男士,介紹終執職務的內容及要求。那時我也曾考慮,豈料那一年,天主賜給我夫婦倆第四個孩子。於是我以為天主不是召叫我做終身執事,而是做一個稱職的父親。九年後,機緣巧合遇上了教區的陳志明神父,重燃起這份聖召的心火!的確,時機成熟了。六年之後,我成為香港教區第十一屆領職的終身執事。願天主永受讚美,願天主繼續領導!

明白了「籌算」的深層意義之後,讓我們反省那些生硬的,「惱恨自己家人」的教訓。誠然,耶穌基督曾在常年期第二十主日提及過,家庭成員會因為接受或者拒絕祂的福音而引起分裂: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路12:53)。由「分裂」發展到「惱恨」,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心中有多少親情和多少虔敬的問題。按【舊約】記載,因為利益的原故,兄弟姊妹之間經常有惱恨的情況存在。例如:加音出於嫉妒和忿怒而殺了弟弟亞伯爾、雅各伯騙了厄撒烏的長子名份和祝福、若瑟因父親的偏心而被其他的兄弟賣往埃及;梅瑟的姊姊米黎盎公開反對梅瑟等等。
但子女對父親的惱恨和咒罵,只限於因為父親的不虔敬所招來的蒙羞受辱纔有(德41:10)。【舊約】絕少提及父親惱恨兒子,相反的例子卻有很多。例如:富可敵國的約伯,恐怕子女們犯了罪,心中詛咒了天主,便清早起來照子女的數目〔總共10個〕向天主獻上全燔祭品(約1:5);達味心愛的兒子阿貝沙隆發動政變,達味不願牽連耶路撒冷的居民,便帶領全家徒步出走,只留下十個嬪妃看守王宮(撒下15:16)。有讒臣建議阿貝沙隆親近達味留下的嬪妃,以為可以惹下達味的仇恨,令支持政變的人更加堅強(16:20)。但達味並沒有惱恨阿貝沙隆,並且在反攻時吩咐軍人對阿貝沙隆手下留情(18:5)!原來【舊約】早已啟示了天父對世人的憐愛,父親是不會惱恨自己的子女!

十誡」教導我們「孝敬父母」(出20:12; 申5:16);而主耶穌來不是為廢除法律,而是來成全它(瑪5:17)。三位一體的天主是不會自相矛盾的,所以福音所說的「不惱恨父母家人,不能成為祂的門徒」,必定另有所指。
首先,從兩個有關「籌算」的比喻中,我們學習了在作出抉擇時必須考量時機的因素。即是說,倘若父母家人拒絕福音,是他們領受福音的時機尚未成熟,不應強迫他們接受。但當他們阻止我們領受福音、令我們蒙羞受辱、障礙我們獲得永生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惱恨他們的不虔敬,並作出明智的抉擇!

其次,當主耶穌說「我的門徒」一詞時,也許是指蒙召成為教會聖職人員的人而說。
在祂復活後,基督花了40天的時間顯現給曾跟隨祂的人,其中一次顯現給500多人(格前15:6),聚集他們成為耶路撒冷初期教會的班底。在祂升天後,只有120人留下(宗1:15)。他們可以說是經過考驗的、真實的「我的門徒」。在信仰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的基礎上,他們協助十二宗徒建設這個兀立了二千多年而仍未倒下的天主教會!對於這些教會公務員,主耶穌自然會要求高一些,對嗎?

親愛的兄弟姊妹,對天主子的教導,我們不應該有所選擇。對於可以做的、容易做的和順耳的就實行;對於逆耳的就置諸不理。這是不對的。同時,我們不要因主耶穌生硬的教訓而灰心喪志,因為是時機未成熟,我們的經驗未達標。保持謙虛、忍耐和望德吧!我們知道天父喜歡把天國賞賜給求祂的人(路12:32),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做得到!讓我們呼求天主聖神,加強我們的望德,成為一個有策略的、知機的希望朝聖者。以我們的愛德善行,帶給世人信心和希望,以光榮天主聖父(瑪5:16)。亞孟。
天主保祐!


2019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