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Sunday, 7 September 2025

做個有策略的人 Be Strategic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丙年
主題:做個有策略的人 Be Strategic

連續幾個主日,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拒絕「七罪宗」的誘惑,幫助我們回歸天父的家園。正如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所說:「因為這必腐朽的肉身,重壓著靈魂;…世上的事,我們還難以測度;…那麼,天上的事誰還能探究?」(智9:15-16)人類受到「原罪」的傷害,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不分輕重,本末倒置。我們變得短視,貪圖眼前的方便、舒適和利益;卻因小失大,放棄履行天主的旨意,賠上了永恆的生命。出於對世人的憐憫,天主子降生成人,苦口婆心地教導並陪伴我們走上回歸父家的道路。所謂「苦口良藥、忠言逆耳」,要接受主耶穌的教訓是充滿挑戰的,今天的福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耶穌經常用一些容易明白的比喻,來教導聽眾一些很難解釋的真理。那麼,讓我們先默想祂的比喻,然後嘗試掌握祂那些生硬的教訓。

在今天的福音選段中,主耶穌三次強調在甚麼情況下,人「不能做我的門徒」(路14:26, 27, 33)。並且講了兩個比喻,幫助我們明白當中艱深的教訓。表面上,兩個比喻都好像教導我們,先「籌算」清楚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本錢或者實力,能否惱恨自己的家人,能否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在耶穌後面等等…纔做耶穌的門徒。與其做一個虛有其表的基督徒,倒不如放棄領洗入教,免得貽笑大方!「免得他奠基以後,竟不能完工,所有看見的人都要譏誚他」(14:29)。這樣的解讀未嘗不可,但不是主耶穌的真正意思;否則,祂何必再說多一個比喻補充呢?那麼,兩國交戰的比喻補充了甚麼呢?

首先,耶穌為甚麼選擇說一個戰爭的比喻呢?戰爭是國家大家,不是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可以決定的。這個戰爭比喻,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主耶穌在倡議投降給羅馬帝國嗎?或者是倡議世界和平嗎?都不是!因為我們往往忽視了在我們身邊一直進行中的「屬靈戰爭」!作為基督徒,與撒殫的戰鬥是不能置身事外的。不但主耶穌運用戰爭的圖像,連聖保祿宗徒也在他的書信中,描繪了「基督徒全副武裝」的圖像(弗6:11-18)。

在現實世界裡,和平是罕有的,而受苦的多是黎民百姓!所以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經#31)。侵略是不道德的,自衛是應該的。比喻中的第一個國王,是為了保家衛國,不得已而戰。但戰爭的勝負絕非取決於先進的軍備;或者軍隊人數的多寡。古今中外就有不少以少勝多;或者出奇制勝的戰例。因此要「籌算」的不單是本錢和實力那麼簡單,還有「時機」是否成熟!這就是中國文化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時機」排第一位!倘若入侵者長途跋涉而來,補給線就是他們的致命傷;加上軍隊疲累,成了強弩之末,殺傷力減弱。倘若我軍據險死守一段時間,以一萬守兵擊敗兩萬入侵者,又有何難!當然,倘若我軍是臨時徵召的烏合之眾,士氣低落;再加上彈盡糧絕;其他國家又拒絕派出援兵…處於這樣惡劣環境之下,「議和」是當前的最佳戰略。請注意,議和不等於投降,而是「緩兵之計」。議和後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我們必定有捲土重來的一天!所以耶穌基督講兩個比喻,教訓我們須要「籌算」,但不是一次過的籌算,而是不斷地考量時機的因素。況且,我們與撒殫的戰鬥,亦不是一仗定生死的!

讓執事我分享自己的聖召經歷,說明「時機」這個因素。香港教區在1997年7月祝聖了第一批兩位終身執事,如今已返回天家,享受天主的賞報了。其中一位是曾繁興執事,當年他奉派前往屯門贖世主堂服務。曾執事在2000年向堂區適合做終身執事的男士,介紹終執職務的內容及要求。那時我也曾考慮,豈料那一年,天主賜給我夫婦倆第四個孩子。於是我以為天主不是召叫我做終身執事,而是做一個稱職的父親。九年後,機緣巧合遇上了教區的陳志明神父,重燃起這份聖召的心火!的確,時機成熟了。六年之後,我成為香港教區第十一屆領職的終身執事。願天主永受讚美,願天主繼續領導!

明白了「籌算」的深層意義之後,讓我們反省那些生硬的,「惱恨自己家人」的教訓。誠然,耶穌基督曾在常年期第二十主日提及過,家庭成員會因為接受或者拒絕祂的福音而引起分裂: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路12:53)。由「分裂」發展到「惱恨」,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心中有多少親情和多少虔敬的問題。按【舊約】記載,因為利益的原故,兄弟姊妹之間經常有惱恨的情況存在。例如:加音出於嫉妒和忿怒而殺了弟弟亞伯爾、雅各伯騙了厄撒烏的長子名份和祝福、若瑟因父親的偏心而被其他的兄弟賣往埃及;梅瑟的姊姊米黎盎公開反對梅瑟等等。
但子女對父親的惱恨和咒罵,只限於因為父親的不虔敬所招來的蒙羞受辱纔有(德41:10)。【舊約】絕少提及父親惱恨兒子,相反的例子卻有很多。例如:富可敵國的約伯,恐怕子女們犯了罪,心中詛咒了天主,便清早起來照子女的數目〔總共10個〕向天主獻上全燔祭品(約1:5);達味心愛的兒子阿貝沙隆發動政變,達味不願牽連耶路撒冷的居民,便帶領全家徒步出走,只留下十個嬪妃看守王宮(撒下15:16)。有讒臣建議阿貝沙隆親近達味留下的嬪妃,以為可以惹下達味的仇恨,令支持政變的人更加堅強(16:20)。但達味並沒有惱恨阿貝沙隆,並且在反攻時吩咐軍人對阿貝沙隆手下留情(18:5)!原來【舊約】早已啟示了天父對世人的憐愛,父親是不會惱恨自己的子女!

十誡」教導我們「孝敬父母」(出20:12; 申5:16);而主耶穌來不是為廢除法律,而是來成全它(瑪5:17)。三位一體的天主是不會自相矛盾的,所以福音所說的「不惱恨父母家人,不能成為祂的門徒」,必定另有所指。
首先,從兩個有關「籌算」的比喻中,我們學習了在作出抉擇時必須考量時機的因素。即是說,倘若父母家人拒絕福音,是他們領受福音的時機尚未成熟,不應強迫他們接受。但當他們阻止我們領受福音、令我們蒙羞受辱、障礙我們獲得永生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惱恨他們的不虔敬,並作出明智的抉擇!

其次,當主耶穌說「我的門徒」一詞時,也許是指蒙召成為教會聖職人員的人而說。
在祂復活後,基督花了40天的時間顯現給曾跟隨祂的人,其中一次顯現給500多人(格前15:6),聚集他們成為耶路撒冷初期教會的班底。在祂升天後,只有120人留下(宗1:15)。他們可以說是經過考驗的、真實的「我的門徒」。在信仰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的基礎上,他們協助十二宗徒建設這個兀立了二千多年而仍未倒下的天主教會!對於這些教會公務員,主耶穌自然會要求高一些,對嗎?

親愛的兄弟姊妹,對天主子的教導,我們不應該有所選擇。對於可以做的、容易做的和順耳的就實行;對於逆耳的就置諸不理。這是不對的。同時,我們不要因主耶穌生硬的教訓而灰心喪志,因為是時機未成熟,我們的經驗未達標。保持謙虛、忍耐和望德吧!我們知道天父喜歡把天國賞賜給求祂的人(路12:32),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做得到!讓我們呼求天主聖神,加強我們的望德,成為一個有策略的、知機的希望朝聖者。以我們的愛德善行,帶給世人信心和希望,以光榮天主聖父(瑪5:16)。亞孟。
天主保祐!


2019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Sunday, 31 August 2025

滿招損 Pride Before Fall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丙年
主題:滿招損 Pride Before Fall

同大家一樣,執事我喜歡看電影─不一定是宗教電影─因為電影娛樂性豐富,用誇張的手法,反映現實。例如在武俠片的世界裡,很多人爭權奪利,做甚麼武林盟主、武林至尊…旨在影射現實世界的人情冷暖。當中有不少訊息,頗為附合天主教的價值觀。例如在大多數的武俠片裡,武功高強的人物通常並不顯眼。到了最後關頭,他們纔現身解圍。反而那些花拳綉腿的嘍囉,卻經常欺善怕惡,結果在大俠出手時,便在眾人面前出醜!這些都是娛樂消遣的小事,借文字和影音,勸導讀者和觀眾「謙遜」的重要。在今天的福音裡,耶穌同樣講述日常生活的瑣事,教訓同祂一起吃飯的客人,尤其是那些自以為是的法利塞人,驕傲會出醜(路14:11)。出醜事少,倘若在國家大事上,例如外交和軍事,掌權者的「驕傲」,每每令國家和人民,付出沉重的代價。相信大家一定聽過「紙上談兵」這句成語,表面上沒有甚麼大不了;原來背後卻有一段沉痛的歷史。話說戰國時代,秦昭王派白起代替王齕領兵攻打趙國,他用「離間計」使趙王也陣前易帥,換來一個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而且心高氣傲的趙括,帶領數十萬趙軍迎戰入侵的秦軍。趙括一上任,便立刻推翻了老將廉頗的安排,另作部署。結果在長平一役,驕傲的趙括死在亂箭之下,四十萬投降的趙軍被白起坑殺!驕傲的後果,原來可以如此嚴重!

相信大家也有聽過「學而時習之」這經典名句,它是整部《論語》的第一句,點出了儒家思想的精粹。儒家思想認為,人生目標就是成為一個盡善盡美的人,孔子稱他為「君子」。這樣的人是經過千錘百鍊纔修煉得來的。君子有學養,能明辨是非。這修維是經過學習和實踐累積得來的。所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把知識付諸實踐,知行合一是快樂的,是有樂趣的。跟著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點出君子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不應該獨善其身,而要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所謂「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君子應該廣交朋友,向不同的人學習,即使不是同道中人,或是遠道而來的人,甚至是小人,也有值得學習或警惕之處!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就是這個道理。最後要修煉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是怨恨、憤怒的意思。「懷才不遇」而沒有半點怨憤,當中不知克服了多少「自以為是」的心態,這不就是「君子」嗎?「自以為是」只不過是驕傲的一小步而已,還有更多累人累物的大驕傲!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在古代或許可以,在今天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裡,簡直沒有生存的空間。倘若你待人謙讓、談吐溫文、舉止儒雅,別人只會踏著你向上爬,連一句多謝也沒有!試問我們怎樣謙遜呢?

天主教的靈修,非常注重修煉謙遜,克制驕傲,因為驕傲是「七罪宗」之一。例如聖本篤在他的《會規》內,便羅列了十二級的「謙遜」,指導本篤會會士如何親近天主。謙遜是重要的,因為只有在謙遜的狀態下,真正的我、即「天主的肖像」,纔能表現出來。要知道天主無處不在,對別人驕傲,同時是對天主驕傲!所以驕傲,只會遮蔽了「天主的肖像」,掩蓋了真我!謙遜是「」,虛偽的謙遜就是「偽善」,是驕傲的技倆!後世很多男女修會,都採用《本篤會規》。例如更嚴格的「熙篤會」,會士們在說話之前,先要獲得院長批准。他們用鉗制口舌的方法來修煉謙遜,是《本篤會規》的第九級謙遜!聖伯爾納鐸是「熙篤會」的一位聖人,他好像聖本篤一樣,羅列了十二級「驕傲」,勸勉會士們警惕。這就是今天福音的主題:「因為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14:11),指出克制驕傲的重要。

今天的福音選段,可能為了時間問題,又或者擔心會出現兩個不同的主題,令教友分心。惟有採取權宜之計,抽起了中間有關耶穌在席間治好「一個患水臌症的人」(14:2)的片段。可惜留下了一條尾巴,沒有交代!今天選段的第一句清楚說明:「安息日,耶穌進了一個法利塞人首領的家中吃飯;他們就留心觀察祂」(14:1)。安息日,法利塞人留心觀察耶穌甚麼呢?今天的選段沒有交代,便立刻說「耶穌注意到…」(14:7)!耶穌由一個「被觀察者」忽然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觀察者」,是一個刺耳的破綻,令聽眾不舒服! 其實,法利塞人在觀察耶穌會不會在安息日治病。安息日的法律,和其他梅瑟法律一樣,立法的本意是指導人履行天主的旨意,以獲得生命。可惜法利塞人驕傲偽善,自以為是。他們運用自己的法律知識,來指控耶穌。他們把助人獲得生命的法律,變成殺人的武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今次他們變本加厲,在同枱吃飯的時候,想近距離地挑剔指摘耶穌,完全沒有理會主人家的面子。或許請耶穌吃飯的法利塞人領袖,也邀請了他的同袍來他家中,默許他們搜集耶穌的「犯罪證據」,也未可知!無論如何,法利塞人的驕傲,已經到了病態的癡迷程度,到了聖伯爾納鐸所說的第十級驕傲:「公開反抗師長」!他們的處境,可謂危在旦夕!

天主子怎會不知道他們的心意呢?但耶穌基督非常忍耐,並沒有直斥其非,恐怕他們灰心喪志。祂本著憐憫的心,只講述了一個日常生活的比喻,柔和地教訓他們謙遜的重要,不要在人前出醜(14:11)。祂進一步教導他們不要短視,只注意世上的賞報和利益,而忘記了天上永恆的賞報,就是永恆的生命。正如第一篇讀經所說:「你越偉大,在一切事上越當謙下:這樣你纔能在上主面前,獲得恩寵」(德3:20)。所以不要把眼光放在現世,而是放在「上主面前」!於是,耶穌教導那個款待他的法利塞人領袖,和在場的所有聽眾,不要請那些可以回報他的人,而是接待那些貧窮病弱,沒有能力報答他的人:「在義人復活的時候,你必能得到賞報」(14:14),就是永恆的生命。

天主子就是天主聖言(若1:1),祂就是「成了血肉」的天主法律(1:14)。法利塞人想用法律來指控耶穌,簡直是班門弄斧!耶穌說:「看,這裡有一位大於撒羅滿的」(瑪12:42)。祂的確是胸襟廣闊,包容萬有的主宰。倘若祂斤斤計較,「有誰還能站立得住?」(詠130:3)且看耶穌被釘十字架受難時,祂不但沒有半句怨憤,反而為加害祂的人求情(路23:34),耶穌「不亦君子乎」!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且讓我們謙虛地接受祂的教導,拒絕「驕傲」的誘惑,把目光放到永生去。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反省
圖片鳴謝:creator.nightcafe.studio, youtube.com

Saturday, 30 August 2025

做個懶惰的僕人 How to Serve As a Lazy Servant

案例系列(三)
主題:做個懶惰的僕人(瑪25:14-30

在現實世界裡,位高權重的人只佔小數。應用到今天的比喻中,領了五個「塔冷通」的僕人並不會多,正如教會內,不可能有太多人是掌管天國鑰匙的聖伯多祿宗徒一樣!領了兩個「塔冷通」的,應該是中層的管家,分擔著「掌門人」的職務!至於我們,我們都是平凡的百姓而已,所以要注意今天比喻中領了一個塔冷通的「懶惰僕人」,不要犯上同一個通病:怠惰

世上患難人人難免,但很多人會選擇逃避,離開現場,讓其他人替他們收拾殘局,實在太不負責任了!這樣得來的「安逸」是短暫的,因為困難永遠存在,直到你把它解決了為止!而且大多數的困難是「跟人」的,是個人獨有的,為其他人都不是甚麼困難。所以,逃避困難只會令你錯過成長的機會,和向主人展示實力的機會,把功勞拱手讓給別人!

有時困難看似泰山壓頂,或者是突如其來的海潚,並非個人能力可以應付。再一次,這可能是觀點上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考量,困難不是困難,是踏出「虎度門」的時候到了!即使困難是真實的,求救的責任誰屬?非你莫屬,因為這是你的困難。除了向近人求助之外,怎可以忘記一直在我們身邊陪伴著我們前行的天主子呢?向天主求救吧!保祿說:「天主是忠信的,祂決不許你們受那超過你們能力的試探」(格前10:13)。

Lazy Servant
今天的比喻諷刺地告訴我們,主人教所有「懶惰的僕人」應該如何懶惰!倘若你害怕失敗挫折,害怕做錯事,就請求身邊的人幫助,假手於人,完成你的任務又何妨(瑪25:27)!既然知道了主人的要求,但仍一味「躺平」,只會招來懲罰(25:30; 路12:47)!

聖父,求祢喚醒我們心中的聖神,重振聖神七恩,抗拒七罪宗的誘惑;努力行善,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善行,讚美祢、光榮祢。因我們的主基督,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creator.nightcafe.studio

Case Study (III)
Theme: How to Serve As a Lazy Servant (Matthew 25:14-30)

In real life, powerful people are a minority. Applying this reality to today’s parable, we may draw a conclusion that not many servants receive 5 talents from the master, just as it is impossible to have many St. Peter’s to keep the keys to the Kingdom of Heaven in the Catholic Church! Those who receive 2 talents must be middle stewards, sharing the ministry of the Gate-Keeper! As for us, we are ordinary common citizens. Therefor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eds of the Lazy Servant, who receives one talent only, and not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sloth!

It is impossible to run away from difficulties even though many people choose to leave the spot, waiting for other people to pick up the pieces. Such evasions of responsibilities are irresponsible. The peace will be brief because difficulties stay forever until you deal with them! Moreover, many such difficulties are specifically personal. They are unique to the individuals and are nothing for the others. Therefore, running away from difficulties will deprive you of the opportunity to grow, to demonstrate your talents to the master and to surrender your credits to others!

Sometimes, difficulties seem overwhelming like a sudden tsunami which is beyond individual capacity to handle. Once more, it may be a matter of perspectives. Think along another angle, difficulties are no difficulties but are moments to appear on the stage! Even if difficulties are genuine, whose responsibility it is to seek help. If not you, who else? It is your difficulties. Other than seeking help from your neighbour, how can we forget the Son of God who has been accompanying us all along? Seek God’s help! Paul says, “God is faithful and will not let you be tried beyond your strength” (1 Corinthians 10:13).

Today’s parable sarcastically tells us that the master teaches the Lazy Servant how to be lazy properly! If you fear failures and frustrations, are afraid to make mistakes, it is no harm to ask people around you to help you finish your mission (Matthew 25:27)! After know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ster and yet you continue to do nothing, you deserve the punishments (25:30; Luke 12:47)!

Heavenly Father, awake the Holy Spirit in our hearts. Reinvigorate the seven gifts of the Holy Spirit in us so that we may resist the temptations of the seven deadly sins; diligently do good deeds which when seen by the others, they may praise and glorify you. We ask this through Christ our Lord. Amen.
God bless!

Friday, 29 August 2025

作繭自縛 Digging A Trap for Ourselves

案例系列(二)
主題:作繭自縛(谷6:17-29

黑落德安提帕與若翰洗者的故事,是典型的「昏君」與「先知」的對決。且讓我們默想黑落德的過錯,以史為鑒!

馬爾谷相當厚道,把黑落德描繪為一個尚有良知,懂得困惑憂鬱的人(谷6:20, 26)。若翰洗者批評黑落德,因為他霸佔了自己兄弟斐理伯的妻子黑落狄雅,犯了十誡和梅瑟的法律(6:17)。何況黑落德位高權重,理應以身作則,做百姓的榜樣。因此,黑落德所犯的姦淫罪,比一般的姦淫罪嚴重得多!黑落德自恃有點小聰明,逮捕了若翰洗者,旨在「保護」他(6:17-19)。 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驕傲把自己陷入作繭自縛的困局中。他醉酒,不知節制,是七罪宗的貪饕。在失去節制的狀態下,暴露了他對黑落狄雅女兒的淫念(6:23),是七罪宗的色慾。為免當眾食言,竟然殺死了天主的先知(6:26-27)。個人的顏面比公義和生命還重要,又是驕傲的通病!

Herod Antipas & Salome
天主曾忠告加音說:「你若做得不好,罪惡就伏在你門前,企圖對付你,但你應制服它」(創4:7)。但加音沒有理會,結果因嫉妒忿怒而殺死了弟弟亞伯爾。黑落德也走上了加音的道路,沒有制服誘惑,反而降服在貪饕色慾驕傲之下,做出傷天害理的事。真是顛倒黑白,是非不分,泥足深陷!願上主對他的靈魂慈悲。

聖父,求祢喚醒我們心中的聖神,重振「超見」與「剛毅」之恩,幫助我們明辨是非,抗拒誘惑,避免做出反見證。因我們的主基督,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creator.nightcafe.studio

Case Study (II)
Theme: Digging A Trap for Ourselves (Mark 6:17-29)

The story of Herod Antipas and John the Baptist is a typical duel between evil kings and prophets. Let us meditate on the mistakes made by Herod Antipas and avoid them!

Mark was lenient when he portrayed a conscientious, perplexed and deeply distressed Herod (Mark 6:20, 26). John the Baptist criticized him because he took the wife of his brother Philip, thus breaching the Ten Commandment and Mosaic Law (6:17). Herod was the tetrarch. He should be setting up exemplar for the people. Thus the adultery he committed was worse than other adulteries in general! Herod prided himself of his cunning. He arrested John the Baptist in order to “protect” him (6:17-19). His wits backfired. His pride put him in a trap he had dug for himself. He lacked temperance and got himself drunk. This was gluttony among the seven deadly sins. In a state in which he had lost temperance, he revealed his sexual desires towards the daughter of Herodias (6:23). This was lust. In order not to break his words in front of all guests, he ordered to have the God’s prophet beheaded (6:26-27). Personal face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justice and life. Once again the mistake of pride!

God had advised Cain, saying: “But if you do not act rightly, sin lies in wait at the door: its urge is for you, yet you can rule over it” (Genesis 4:7). Cain ignored and consequently killed his brother Abel out of jealousy and wrath. Herod trod the same path as Cain. He did not rule over temptations but yielded to gluttony, lust and pride, doing evil things. This is calling black white, wrong right and deeply submerged in mud! May the Lord have mercy on his soul.

Heavenly Father, awake the Holy Spirit in our hearts. Reinvigorate the gifts of counsel and knowledge in us so that we can discern right from wrong, resist temptations and avoid setting bad examples. We ask this through Christ our Lord. Amen.
God bless!

Thursday, 28 August 2025

忠僕與惡僕 Faithful and Unfaithful Servants

案例系列(一)
主題:忠僕與惡僕(瑪24:42-51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一)。知道事物的輕重和秩序,又怎可能會行差踏錯呢?「近道」只是謙卑的用辭,「誠意、正心」地尋求天主的旨意,雖不中亦不遠矣(大學‧十一)!何況,關顧我們生死的天主子,在我們身邊,不時耳提面命。既然沒有人知道自己的生命何時完結,或者世界何時末日,因此最有效的對應態度,就是保持「醒寤」,迎接主基督的特如其來(瑪24:42)!在天主子再度來臨之前的人生,就是表現我們自己是「忠僕」或者是「惡僕」的舞台了。

天主子對作為忠僕的要求,並不苛刻,我們不需要飛天遁地,上天下海(申30:12-13);只是「按時配給他們〔其他家僕〕食糧」(瑪24:45)而已。不要忘記,天主委託我們管理大地(創1:28; 2:15);那麼,我們都是同事和兄弟了。兄弟之間守護相助,按時配給食糧,不就是在個別的崗位上,按緩急先後,盡好自己做管家的責任嗎?做「忠僕」是理所當然的。同時,基督並沒有設定評核的指標,怕我們過分重視成就,犯了加音的錯誤。

Good vs. Bad Steward
另一方面,不理會「醒寤」的忠告,以為天主會依從我們定下的時間表出現,便不分輕重,顛倒黑白;不去守護身邊的兄弟,卻反過來剝削欺凌他們;甚至不理會耶穌基督苦口婆心的勸諭,陶醉在個人的成就之上,殘民以自肥,完全沒有履行天主所委派的任務。這樣的人,不就是比喻中的「惡僕」嗎?

聖父,求祢喚醒我們心中的聖神,重振「剛毅」與「敬畏上主」之恩,忠心地承擔責任,建設仁愛、和平、公義的天國。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

Case Study (I)
Theme: Faithful and Unfaithful Servants (Matthew 24:42-51)

Things have their root and their branches. Affairs have their end and their beginning. To know what is first and what is last will be close to the Way” (Da Xue #1). When we understand the priorities and orders of affairs, how can we make mistakes? “Being close to the Way” is only humble wording. When we seek God’s will with a sincere will and a rectified heart, though we miss, we will not be too far off from hitting the bull’s eye. (Da Xue #11)! Furthermore, the Son of God, who cares very much about our life and death, always stands by us, whispering the Father’s will into our ears. Since nobody knows when our lives end or when the end of the world comes, the most effective attitude is to be always vigilant to welcome the sudden appearance of Christ the Lord (Matthew 24:42)! Before the Son of God comes again, the world is our stage to show whether we are faithful or unfaithful servants.

The Son of God does not put harsh demands on faithful servants. We don’t need to fly to the heavens or to cross the seas (Deuteronomy 30:12-13). We only need “to distribute to the household [i.e. other servants] their food at the proper time” (Matthew 24:45). Don’t forget, God delegates us authority to manage the earth (Genesis 1:28, 2:15). Then we are brother-stewards. Isn’t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each other, distributing food at the proper time, the discharge of our steward duties according to priorities in our individual life stations? Being a faithful servant is reasonable and proper. At the same time, Christ does not set up any assessment criteria lest we are anxious with achievements, making the same mistake as Cain.

On the other hand, ignoring the advice of vigilance, thinking that God will appear according to our schedule, we start wronging the priorities, abusing and exploiting our neighbour. We even reject the advice of Jesus Christ, intoxicate ourselves with personal achievements, self-fattening at the expense of our subjects without discharging God’s delegated missions. Aren’t such people the unfaithful servants in the parable?

Heavenly Father, awake the Holy Spirit in our hearts. Reinvigorate the gifts of fortitude and the fear of the Lord in us so that we may bear our responsibility with loyalty to build up the Kingdom of Heaven which is full of charity, peace and righteousness. Amen.
God bless!

Wednesday, 27 August 2025

逃避責任 Evading Responsibilities

通病系列(三)
主題:逃避責任(瑪23:27-32

當上主天主問亞當:「莫非你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時(創3:11),天主只要求一個「」,或者 「不是」的答案。可惜亞當已經染上「原罪」,不敢承認犯錯,反而為自己開脫,把責任推在天主和女人身上(3:12)。既然人類開始講「理由」,天主便問厄娃吃禁果的理由(3:13a)。厄娃不愧是由男人的材料所造出來的,她把責任推到蛇身上(3:13b)!從此,推卸責任變成了人類的「第二天性」!

Adam blamed Eve
加音過分注重自己的成就,結果因嫉妒和忿怒,殺死了弟弟亞伯爾。事後天主對加音說:「你弟弟亞伯爾在那裡?」(4:9a),他答說:「我不知道,難道我是看守我弟弟的人?」(4:9b)這不是「顛倒黑白」和「推卸責任」,是甚麼?加音殺了亞伯爾,怎可以說不知道亞伯爾在哪?這是赤裸裸的顛倒黑白。加音和亞伯爾是兄弟,互相守護是天經地義的事,怎可以推卸這責任呢?可歎放眼天下,盡是加音之流,到處都是「功勞歸自己」,出了亂子便即時「割蓆」。

在天主的安排中,「君王」替天行道,拓展上主的國度;「先知」是上主的代言人,告訴世人天主的旨意。君王與先知,理應像兩兄弟一樣,情同手足。可惜,達味王之前,撒羅滿王之後,隨從上主心意的君王(撒上13:14),少之又少!先知便成了上主惟一的喉舌,成了「公義」的化身。經師和法利塞假善人修建先知/義人的墳墓(瑪23:29),表面上站在先知的一面,實際上是為自己建立「公義」形象的工程,這便是他們「功勞歸自己」的表現。當耶穌指出他們的祖先不聽從先知的訓誨和殺害先知時(21:34-36),便進一步與殺害先知/義人的執拗祖先「割蓆」(23:30),他們不愧是亞當的後裔、加音的子孫!

聖父,求祢喚醒我們心中的聖神,重振「剛毅」與「敬畏上主」之恩,勇於承擔責任,恢復祢創造我們時的本來面貎。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creator.nightcafe.studio

Common Mistakes Series (III)
Theme: Evading Responsibilities (Matthew 23:27-32)

When the Lord God asks Adam, “Have you eaten from the tree of which I had forbidden you to eat” (Genesis 3:11), He demands a “Yes” or “No” answer. Unfortunately, Adam had contracted the “Original Sin”. He dared not to admit his wrongs. Instead, he passed the buck to God and the woman (3:12)! Since humanity started reasoning, then God asked Eve the reason she had eaten the Forbidden Fruit (3:13a). Eve proved herself to be made from Adam by passing the buck to the Serpent (3:13b)! Since then, passing the buck has become the second nature of humanity!

Cain cared too much about his own achievements. In the end, out of jealousy and wrath, he killed his brother Abel. Later, God asked Cain, “Where is your brother Abel?” (4:9a). Cain answered, “I do not know. Am I my brother’s keeper?” (4:9b). If this is not calling black white and evading responsibility, what is? Cain had killed Abel. How could he say he did not know? This denial is blatantly calling black white. Cain and Abel were brothers. Supporting and protecting each other is natural. How could Cain evade this obligation? Sad to say, anywhere we set our sight on nowadays, we see many Cain’s who take all the credits for successes and wash their hands of team-members when a project fails!

In God’s plan, kings execute God’s will and expan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Lord whereas prophets are spokespersons of God, telling people what God’s will is. Kings and prophets are supposed to be siblings. Regrettably, before King David and after King Solomon, there were only a handful of kings “after God’s own heart” (1 Samuel 13:14)! Prophets became the only channel of God’s words, the personification of “Justice”. Superficially, scribes and Pharisees stood on the side of justice when they “build the tombs of the prophets and adorn the memorials of the righteous” (Matthew 23:29). In reality, they were building up their self-image of righteousness. This was taking credits for themselves. But when Jesus pointed out that their ancestors did not listen to the teachings of prophets and even killed them (21:34-36), they washed their hands of their stiff-necked ancestors who killed prophets and righteous people (23:30). They had proven themselves descendants of Adam and of Cain!

Heavenly Father, awake the Holy Spirit in our hearts. Reinvigorate the gifts of fortitude and the fear of the Lord in us so that we may truthfully bear our responsibility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states when You created us. Amen.
God bless!

Tuesday, 26 August 2025

顛倒黑白 Calling Black White

通病系列(二)
主題:顛倒黑白(瑪23:23-26

過分「輕重不分、本末倒置」會導致「以黑為白,認賊作父」的嚴重後果。
最極端,最容易明白的例子,就是那些在戰爭時為了自保、自利而出賣同胞,為侵略者當鷹犬走狗,俗稱「漢奸」的行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自己的便利而「蠻不講理」,做出損人利己行為者,大有人在!為了息事寧人,我們通常會啞忍。小心,習慣了,我們可能一樣會做出顛倒黑白的行為!

婚姻制度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中,保障著夫妻關係和生兒育女的責任,是不爭的事實。同樣,性小數,例如同性戀者,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也是不爭的事實。可是,以「平權」之名,爭取把同性戀者的結合享有婚姻的保障,未免是「以黑為白」了!

Abraham serving 3 angels
我不會挑戰兩個同性戀者之間的關係,但試問兩個同性戀人的DNA,如何生男育女,如何向生命開放,如何造出一個新的人類生命呢?既然不願意負起生兒育女的義務,卻硬要享受婚姻制度的權利,這不是「蠻不講理」,是甚麼?或許同性戀者會群起抗議,為甚麼我容許沒有生育能力的兩個異性結婚,例如長者,而反對他們呢?理由很簡單,天主能夠把即使是長者的異性DNA,造出一個新的人類生命,例如亞巴郎和撒辣(創18:10-14)。對不起,同性的DNA造不到!那麼同性伴侶領養孤兒,不是做福他們,不是主耶穌所說的「善行」(瑪5:16)嗎?對不起,同性伴侶領養孤兒,是剝奪了孤兒們應有的父愛母愛,是「洗擦杯盤的外面」(23:25)。外面是善行,裡面卻是「劫奪」了孤兒應有的權利!顛倒了黑白,難怪耶穌基督慨嘆兩次「禍哉」了!

聖父,求祢喚醒我們心中的聖神,重振「超見」與「明達」之恩,不要讓我們作出損人利己的惡行。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creator.nightcafe.studio

Common Mistakes Series (II)
Theme: Calling Black White (Matthew 23:23-36)

Going extreme, “Wrong Priorities” will lead to “Calling Black White; Devils Fathers”.
The most extreme and easily understandable examples are traitors during war times, when out of self-preservation, they betray their folks and are happy to become running dogs for invaders! Even during peace time nowadays, many people become unreasonable when they get things they want. In order not to rock the boat, we tend to tolerate and keep silent. Beware, when we get used to such actions, we ourselves might call black white one day!

It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that in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societies, the marriage institution protects nuptial relations and the duty of procreation. Similarly, it is also an undeniable fact that in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societies, sexual minorities suffer from prejudice. However, advocacy for homosexuals to enjoy marital protections in the name of equal rights is in reality calling black white!

I will not challen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homosexuals but how is it possible for the DNA of two homosexuals to procreate, to be open to life and to make a new human life? Relenting the obligation to procreate children but insisting on enjoying the rights of marriages, if it is not unreasonable, what is? Perhaps many homosexuals will protest. Why do I allow two sterile heterosexuals, say seniors, to get married but object to theirs? Simply put, God is able to make a new human life from the DNA of two heterosexual seniors, for example Abraham and Sarah (Genesis 18:10-14), but not from the DNA of homosexuals! What about adopting orphans by homosexual couples? Aren’t those “good deeds” Jesus talks about in Matthew 5:16? Sorry for homosexual couples’ adoption of orphans. You are plundering the orphans’ rights to fatherly love and motherly love. This is blatant “cleansing the outside of cup and dish” (23:25). They are good looking deeds on the outside, but plundering the inalienable rights of orphans on the inside! You are calling black white and no wonder Jesus Christ laments “Woe to you” twice!

Heavenly Father, awake the Holy Spirit in our hearts. Reinvigorate the gifts of counsel and knowledge in us so that we can avoid the evils of gaining advantage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Amen.
God bless!

Monday, 25 August 2025

輕重不分、本末倒置 Wrong Priorities

通病系列(一)
主題:輕重不分、本末倒置(瑪23:13-22

天主選擇執拗的以色列人(申9:6)做「特選的民族」(伯前2:9),因為他們最能代表全人類的各方面!新約時代,經師和法利塞人是「以色列人的師傅」(若3:10),天主倚重他們教化百姓,所以主耶穌對他們悉心教導。可是部份人自私自利,把生活的目標放在眼前短暫的利益上,變成了主所說的「瞎眼的嚮導」(瑪23:16)。在這三天的讀經,我們聽到耶穌基督以嚴厲的措辭警告他們,可見主基督「愛之越深,責之越切」。既然以色列人是人類的代表,他們所犯的錯誤,也是我們所犯的通病;耶穌基督對他們的警誡,也是對我們的忠告!

Blind leading blind
急功近利」容易使人在作出抉擇時,輕重不分、本末倒置。例如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裡,很多工人誤信鋪天蓋地的「多勞多得」謊言,為生計而奔波勞碌,結果賠上了健康、家庭關係、同事之間的團隊關係和與天主的關係,這不是本末倒置,是甚麼?又例如很多父母誤信「贏在起跑線」的迷思,為了安排子女入讀「名校」,便把他們起居生活的時間表塞滿,除了正常上課外,還有補習、體育、音樂、演藝課程…沒有給他們半點喘息的機會。到頭來兒女不但身心疲累,成續退步;更甚者,他們在同輩中只有「對手」,沒有「隊友」…對子女們的身、心、靈成長,造成嚴重的傷害。這不是「輕重不分」,是甚麼?

親愛的兄弟姊妹,主耶穌在常年期十八主日的「富翁的比喻」中,曾忠告我們應積財於天,否則只會徒勞無功。祂說:「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路12:21)。大家都是明白事理的人,孰輕孰重,你們一定心裡有數。

聖父,求祢喚醒我們心中的聖神,重振「上智」和「聰敏」之恩,讓我們認清邁向天國之路。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1st-art-gallery.com, grok.com

Common Mistakes Series (I)
Theme: Wrong Priorities (Matthew 23:13-22)

God chose the “stiff-necked” Israelites (Deuteronomy 9:6) to be “a chosen race” (1 Peter 2:9) because they are able to represent all aspects of humanity. In New Testament times, scribes and Pharisees were “teachers of Israel” (John 3:10). God relies on them to teach the people. Therefore, Lord Jesus patiently instructs them. Regrettably, some of them were selfish and self-fattening. They set their targets on short-sighted temporary advantages and became “blind guides” (Matthew 23:16). In the readings of these three days, we hear how Jesus Christ reprimand them with harsh words, showing the depth of Jesus’ love towards them. Since the Israelites represent humanity, their mistakes are also ours. Jesus’ reprimands also apply to us!

When people make decisions with an “instant results” mentality, they will easily turn priorities upside down. For example, in a competitive commercial society, many employees wrongly believe in the overwhelming propaganda of “Efforts Pay” such that they overwork to earn a decent livelihood. Consequently, they lose their health, their families, the collegiality of their teams and finall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God. If this is not wrong priorities, what is? Here is yet another example. Some parents wrongly buy the idea of “Winning at the Starting Line”. In order to enrol children into elite schools, parents stuff the schedule of their children with tuitions, sports, music, performance classes … on top of the regular school calendar, without giving their children a moment to breathe. In the end, their children ar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exhausted. Their studies deteriorate. Worse still, they have no comrades but rivals among their peers … Such parents seriously damage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growth of their children. If this is not wrong priorities, what is?

Beloved brethren! In the parable of the Rich Fool on the 18th Ordinary Sunday, Lord Jesus advised us to store up treasures in heaven. Otherwise, our efforts are futile. He says, “Thus will it be for the one who stores up treasure for himself but is not rich in what matters to God” (Luke 12:21). You are wise. I’m sure you know the priorities by heart.

Heavenly Father, awake the Holy Spirit in our hearts. Reinvigorate the gifts of wisdom and understanding in us so that we are able to discern clearly the path to the Kingdom of heaven. Amen.
God bless!

Sunday, 24 August 2025

窄門與針孔 Narrow Door and Eye of a Needle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丙年
主題:窄門與針孔 Narrow Door and Eye of a Needle

今天的福音一開始便說:「耶穌…朝著耶路撒冷走去」(路13:22),是甚麼意思呢? 首先,讓我們認識《對觀福音》在編輯上的結構。它們有兩個關鍵位置,第一:耶穌基督公開生活的顛峰在「五餅二魚」神跡,那時追隨祂、想做祂門徒的人,最少有五千人以上。第二:《對觀福音》的轉捩點,是伯多祿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明認耶穌是默西亞(瑪16:16; 谷8:29; 路9:20)。這事蹟發生在「五餅二魚」神跡之後,是耶穌基督轉向耶路撒冷受難的分水嶺。耶穌很渴望透露更多天國的奧秘給那五千多人認識,但他們所能接受的程度有限。在跟隨者之中,有人漸漸覺得耶穌基督的教訓生硬,難以應用,便離開了祂,回到從前的生活,重操故業去了。這就是今天那人提問的背景,眼見當初一窩蜂追隨耶穌的人,漸漸離隊回家。仍然跟隨的人,難免心中疑慮,還值得堅持下去嗎?於是,有一個人問耶穌:「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13:23

Strive to 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door
耶穌基督沒有回答「得救的人是多還是少」的問題,因為「是多還是少」,因人而異。有人「多多益善」,有人「貴精不貴多」…太主觀了,所以「多少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更恰當的問題應該是怎樣做才能得救。耶穌渴望所有人都得到救贖,所以祂教導我們得救的態度說:「你們竭力由窄門而入罷!因為將來有許多人…要想進去,而不得入」(13:24)。請注意,主只告訴我們應有的態度,而不是應走的步驟,因為你和我都是獨特的,所以得救的步驟也是因人而異的;但得救的態度卻是所有人都應該有的!

由「窄門」而入,究竟有多難,要「竭力爭取」呢?難處有兩方面:第一個難處是「秩序」。無可疑問,人人都想進入天國。當人群有秩序、有耐性地進入時,門的闊窄不會構成問題。甚麼時候人群會變得沒有秩序、沒有耐性呢?就是人群得知限期的時候!限期前,眾人必定會一窩蜂,爭先恐後地搶閘。到時無論怎樣寬闊的門,也會發生人踩人的慘劇,結果很多人傷亡在門外!既然世上沒有人知道「大限」甚麼時候來到(谷13:32),所以對越早信從福音、越早回頭悔改的人越有利! 第二個難處是「隨身物品」。天主不會造一度沒有人能通過的窄門,要求我們從這度窄門進入。問題是我們能否放下那些障礙我們從窄門進入的「身外物」!我們捨得放棄財富嗎?其實「身外物」有很多,例如:名譽、地位、成就、學術、創作、權勢和功勳等等。為甚麼執事只針對財富呢?

原來這個「窄門」的圖像,耶穌基督將會更誇張地再用一次,但主日讀經並沒有選取的。事緣耶穌前行將近耶里哥時,有一個充滿理想的富貴少年問耶穌,該怎樣做纔能承受永生時,耶穌教導他變賣他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然後來跟隨祂。結果,那個富少年面帶愁容走了。耶穌於是慨嘆說:「那些仗恃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天主的國還容易」(路18:24-25)。這事蹟發生在耶穌榮進耶路撒冷之前。「針孔」就是進入天國的窄門,「駱駝」就是仗恃錢財的人!

Camel to go through the eye of a needle
駱駝穿過針孔」的圖像,實在太震撼了!我們和當時的門徒自然會問:「這樣,誰還能得救?」(10:26)大家知道耶穌怎樣安慰和鼓勵我們嗎?祂輕描淡寫地說:「在人所不能的,在天主是可能的」(18:27)。這句說話,是總領天使加俾額爾,在聖母領報時所說的(1:37),所以肯定是真實的。我們知道,按《瑪竇福音》的「真福八端」教訓,耶穌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瑪5:3)。即是說,富有是沒有問題的,祇要你在精神上貧窮,能樂意施捨,幫助有困難的人,你便做到積財於天的要求了。但路加的「真福」不是「神貧」,而是斬釘截鐵地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路6:20),更為嚴格,要求更高!你要不停施捨,直到你自己變成窮人為止,那時,你就變成了一個蒙受天主祝福的人了! 倘若沒有天主聖神的扶助,恐怕沒有可能實現。不過,兩個星期前,在常年期第十九主日,耶穌基督已經告訴我們:「你們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因為你們的父喜歡把天國賜給你們」(12:32)。即是說,天父樂意幫助我們度神貧、甚至貧窮的生活,所以我們不用怕,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行善,不用害怕會受欺騙,因為天父自會照顧。

親愛的兄弟姊妹!得救就要通過窄門,通過窄門就要「瘦身」,就要毫不猶豫地放下「身外物」,慷慨地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要託詞怕會受騙;謙遜地不去追求名譽、權勢或成就。這樣,就能輕鬆地信靠天主,在邁向天國的路上前進。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grok.com

Sunday, 17 August 2025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God Coaches Us To Be Top Athletes

常年期第二十主日,丙年
主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God Coaches Us To Be Top Athletes

俗語有云:「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是有道理的。從外面來的敵人或者侵略者,比較容易發現;但為所有組織或個人,最難應付的就是「內鬼」。敵人一旦裡應外合,我們必死無疑,能夠生存下來的都是僥倖!我們連續兩個主日默想「七罪宗」,認識到這七個「內鬼」的危險。但很明顯,只認識到這些「內鬼」是不足夠的。就如即使有最先進敏銳的雷達,在敵人發射導彈的一刻已經發現了它;但沒有戰略性的反導彈系統,我們也只是坐以待斃!所以,即使察覺到誘惑的存在,但我們自身卻缺乏保祿宗徒所說「與罪惡爭鬥」(希12:4)的能力,我們同樣是「甕中之鱉」,只會束手就擒。

傳統上,教會鼓勵我們使用任何人都有能力做得到的方法,避免犯罪,那就是「立刻逃離現場」!雖然是消極和被動,卻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今天,教會安排的主日讀經,倡議一個主動積極的方法,與罪惡爭鬥,就是「擁抱迫害」!聖奧思定教導我們讀【舊約】事蹟時,尋找基督的預像,或者天主子如何應驗法律和先知(瑪5:17)。例如依撒格服從父親亞巴郎,背負「全燔祭」用的柴上山(創22:6),便預示了耶穌基督服從天父的旨意,背負十字架上山被釘。因此,依撒格是耶穌的預像。【舊約】四大先知之一的耶肋米亞,因為宣講天主的旨意而遭受迫害,也成為了基督的預像!

事緣猶大國在昏庸無能的君王領導之下,崇拜偶像,遠離天主。所以天主決意把他們交在巴比倫帝國手中,流放充軍五十年,反省作為天主特選民族的身份,並編輯了【舊約】的大部份。耶肋米亞奉天主的差遣,向百姓宣講「投降巴比倫,得以保存性命」的訊息(耶38:2-3)。朝廷的主戰派,豈能放過耶肋米亞先知呢?他們便從任人擺佈的君王口中取得許可,逮捕了耶肋米亞,丟到蓄水池裡,打算餓死他(38:9)。後來,厄貝得默肋客〔מֶלֶךְ עֶבֶד希伯來文的意思是「君王的僕人」〕營救了耶肋米亞,原來他是一個外藉宦官(38:7)。真嘲刺,但充滿象徵意義!天主的僕人耶肋米亞,須要有缺陷的君王僕人協助,纔能完成任務。同樣,天主子也須要我們這些軟弱的罪人,與他合作,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務!

在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教導我們,原來「為義而受迫害」,真是有福的(瑪5:10)。他所指的「眾多如雲的證人」(希12:1),是指那些從亞伯爾開始到瑪加伯時代,憑信德和望德承行天主旨意而遭受迫害的人。因著天主子的受難復活,他們的受苦被耶穌基督所肯定,並沒有白費,反而賺得了永生。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榜樣,祂「輕視了凌辱,忍受了十字架,而今坐在天主寶座的右邊」(12:2)。儒家思想也有相同的教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其所為」。為甚麼生活要是這樣的呢?孟子留下了這樣的名句:「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的確,安逸的生活使現代人容易染上「三高」,惟有勤做身、心、靈的運動,纔可以保平安!怎樣做呢?在生活中難免有不如意的事,與其動不動便投訴,讓其他人知道自己受委屈,爭取別人的同情;倒不如謙遜地反躬自問,像聖母瑪利亞一樣,「默存心中,反覆思想」(路2:19, 51),尋求天父的旨意。

在福音中,耶穌所說的「切望燃燒起來的火」(路12:49),若翰洗者作證是指「聖神」(3:16)。聖神是聖父與聖子彼此交流的愛,足以更新、復興整個宇宙。至於耶穌所說的,非常焦急直到它得以完成的「應受的洗禮」(12:50),是指祂的受難(谷10:39)。天主子是真人真天主,只有祂纔可以運用祂的受難死亡,償還古今中外,全人類已犯、未犯的罪債!世人遭受了「原罪」的傷害,不會輕易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接受或拒絕天主子的福音,必會造成分裂。而這分裂,是達到終極和平之前必經的階段。

親愛的兄弟姊妹,讓我們呼求天主聖神,重新激發沉睡在我們心中的「聖神七恩」,使我們以上智、聰敏、超見和明達之心,明辨是非真理;懷著孝愛、敬畏上主之情,以剛毅不屈的意志,擁抱迫害,承行天父的旨意。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as1.ftcdn.net

Sunday, 10 August 2025

經常醒寤 Always Beware!

常年期第十九主日,丙年
主題:經常醒寤 Always Beware!

上一個主日,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提防「七罪宗」之一的「貪婪」。比喻中的富翁沒有犯下大錯:他積穀防飢是沒有錯的;守安息日、安息年讓靈魂休息是對的;吃喝宴樂也無不可。倘若上主天主今夜就要索回他的靈魂(路12:20),富翁錯只錯在他「不在天主前致富」(12:21)。即是說,他沒有生活出「神貧」的精神,善用財富(瑪5:3),幫助窮人,服事臨現在「最小兄弟中的一個」身上的普世君王(25:40)。今天,主耶穌進一步鼓勵我們,不要像富翁一樣吃喝宴樂,而是主動地在天主前致富,就是「要變賣你們所有的來施捨,為你們自己備下經久不朽的錢囊,在天上備下取用不盡的寶藏」(路12:33),這不就是「神貧」的態度嗎?為甚麼是「取用不盡的寶藏」呢?因為盜賊沒有本領偷去我們的愛德服務,他們只會使我們更小心地保護我們的財產;天主也不會容許蠹蟲蠶食我們為社區內窮人服務的心!

上一個主日提及守安息日、安息年,讓靈魂「休息」是正確的。但倘若靈魂過度「休息」、過度「躺平」,這也是一種誘惑,是七罪宗之一的「怠惰」!甚麼是「怠惰」呢?就是應該做的事不去做,不及時去做!所以主耶穌今天繼續用比喻教導我們經常醒寤的重要。傳說中的得道高僧或者道士們,他們知道自己甚麼時候會圓寂或羽化登仙。為一眾凡夫俗子,沒有人知道死神甚麼時候出現。但為我們信仰天主的人,這個日子是「主耶穌」來敲我們在世時的門,接我們到祂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若14:3)。保祿宗徒也有類似「死後與主一起」的教訓,他說:「我們放心大膽,是為更情願出離肉身,與主同住」(格後5:8)。

在講述比喻的時候,耶穌基督喜歡運用猶太人的婚姻習俗為背景。有時祂扮演新郎的角色,今次,祂清楚地表示祂與我們之間的主僕關係。祂創造了一個適合人類生活的宇宙,並委任我們作管理大地的管家,管家也是祂的僕人。按今天的比喻內容看,主人從姻宴回來,可以象徵我們個別的死期,也可以指世界末日。無論如何,我們的任務是「立刻就給祂開門」!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死期,正如今天的比喻所說:「祂二更來也罷,三更來也罷」(路12:38)。有人英年早逝,也有人長命百歲,人人不同!作為僕人的,惟有「經常醒寤」,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怎樣「經常醒寤」呢?

主耶穌說:「要把你們的腰束起,把燈點著」(12:35)。作為僕人,「束起腰」是指準備工作,但做甚麼工作呢?「把燈點著」就是主給我們的提示!它象徵甚麼呢?很多人喜歡把「燈」、把「光」誤解為真理,一些抽象的,放諸四海皆準的道德規範,這可不是福音的本意。耶穌基督在「山中聖訓」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瑪5:13-14),指的並不是甚麼高超的哲理,而是「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5:16)。所以,「光」和「燈」是指「善行」,是幫助飢餓的人、無家可歸的人、尊嚴被剝削的人、患病的人、失去自由的人和在社會上被邊緣化的人(25:35-36)。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善行,纔是照世的真光和明燈,感動世人去讚美並光榮在天的大父!

當然,管家是高級的僕人,「主人派他管理自己的家僕,按時配給食糧」(路12:42)。他們好比當今的政府首長,管理屬下的公務員團隊,服務市民。可惜,不少當權的人,陷入了七罪宗之一的「傲慢」誘惑,他們自以為是,從不聽取他人的意見。他們忘記了天主是他們的老闆,是天主委託他們當管家,為人民服務。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他們排除異己,在政府內奪取絕對的權力,騎在人民的頭上。結果他們反被權力所腐化,憑權位、張爪牙,殘民以自肥。他們「自肥」,可能是為了還債給扶他們上位的金主,給金主們利益輸送;結果同樣是殘民自肥!主耶穌在今天的比喻中,生動地預先揭露了他們的嘴臉。主說:「他便開始拷打僕婢,也吃也喝也醉酒」(12:45b)!

親愛的兄弟姊妹,作為平民百姓,我們不必詛咒那些貪官酷吏;或者受冤屈而沮喪。因為上主天主是我們的信靠,我們應忍耐,懷著望德,經常醒寤。今天主耶穌罕有地宣告懲罰,向當權的人作出了警告:「給誰的多,向誰要的也多;交托誰的多,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12:48)。且讓我們繼續為窮困者行善,使更多人認識天主的慈悲,讚美並光榮祂。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Sunday, 3 August 2025

痛定思痛! Reflect Only When It Hurts!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
主題:痛定思痛! Reflect Only When It Hurts!

問問大家,去馬會投注站買「六合彩」、買馬、過澳門或者上郵輪出公海賭博等等,有沒有犯「十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在起初」開始說!在起初,天主創造了一個適合人類生活的天地,並命令人類代表祂管理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應該勞動;又因為人類有「天主肖像」的尊嚴(創1:26),不是奴隸(出20:8-11),所以「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路10:17)。但人心不足,心存僥倖,希望以小博大。中國人尤其喜歡賭博,不但可以贏錢,而且賭博過程令人亢奮。不過,贏錢純屬僥倖,是不勞而獲,動機是一個「貪」字!「貪婪」是「七罪宗」之一,是誘惑而不是罪。所謂「願賭服輸」,賭博輸了錢是自願的。基於上述種種理據,我們可以肯定,參予「賭博」並沒有犯十誡。可惜,賭博帶來的亢奮容易令人上癮,而很多人缺乏「四樞德」中「節制」的美德,結果傾家蕩產,禍及妻兒朋友!這樣就犯十誡了!

主耶穌在「山中聖訓」中,曾經提高三條誡命的要求!例如:「不可殺人」,耶穌基督把要求提高到「不可發怒」(瑪5:22)。「憤怒」是「七罪宗」之一,如上所說,「憤怒」是誘惑而不是罪。但是,一旦管理不好自己的憤怒,再加上「嫉妒」,就會好像加音一樣,殺了自己的弟弟亞伯爾(創4:8)。可見管理好「七罪宗」的誘惑是很重要的。其餘兩條誡命是「不可姦淫」和「不可發虛誓」,卻沒有「不可偷盜」!難道「七罪宗」中的「貪婪」並不嚴重嗎?

在舊約的法律中,明文規定了用死刑懲罰某些犯罪行為,例如:「未受割損的男人」(創17:14)、「無酵節內吃有酵之物」(出12:15)、「在安息日工作的人」(31:14)和「拜偶像」(32:28)等等。不過,「貪婪」不是「罪」,祇是一種誘惑。要教化百姓抗拒「貪婪」的誘惑,用嚴刑峻法是不行的!有人周轉不靈,向「觀音借庫」,你祇能懲罰他拜偶像而不能懲罰他貪心;有人因工作關係不守安息日,你祇可以懲罰他不守安息日,不能懲罰他貪婪!那怎麼辦呢?耶穌基督在今天的福音中,告誡信徒不可貪婪。且看祂怎樣教化我們。

主耶穌教訓的重點就在這一句:「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路11:15)。雖然耶穌沒有提及十誡,但這個勸諭是「生命攸關」的,因為主說:「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我們自然要問:「生命並不在於資產,在於甚麼呢?」當然是在於與「生命之主的關係」!倘若我們的資產,成了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時時刻刻只關心怎樣增加我們的資產,使我們安心,卻使我們遠離了天主。這資產便成了使我們上癮,並傷害我們生命的毒品!倘若我們聽從主的訓導,以「神貧」的精神生活,善用這些資產,愛主愛人,我們便得到永生(瑪5:3)。其實,除了金錢財富之外,其他如健康、事業、成就、學問和理想等等,這些事物會給我們安全感、滿足感。倘若我們不知節制,我們同樣會貪戀,會上癮,會令我們遠離天主而喪失了永生。儒家思想也有類似的「永生/不朽」教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耶穌基督是普世君王,祂的說話就是法律,是教我們獲得生命的金科玉律,而不是嚴刑峻法。祂用比喻說出真理,抉擇權放在我們手裡!但今次祂的用字,卻相當嚴厲。首先,讓我們看看今天的第一篇讀經。相傳這是出自撒羅滿王的手筆,是猶太經典中的智慧文學。它指出人生的一個重要真理:「因為有人以智慧、學問和才幹勞作得來的,卻應留給那未曾勞作的人,作為產業:這也是空虛和大不幸」(訓2:21)。這句話總結了他的心血結晶,而中國文化也有類似的訓導。司馬光是宋朝的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寫了著名的【資治通鑒】,給後世的帝王參考治國之道。相傳司馬光留下了這樣的教訓給後人:「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俗語也有云:富不過三代〕;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眾所周知,我們所說的「積陰德」,正是耶穌在有關末日審判的「山羊與綿羊比喻」中所說的:「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b),是相同的道理。做父母的,無論嚴厲或慈愛,也要把這個真理,傳授給下一代。

今天比喻中的富人,並沒有做錯甚麼:既然豐收到沒有地方收藏物產,另建更大的倉房收藏,積穀防饑沒有做錯。舊約的若瑟也是這樣做,在七年的豐收年建倉儲糧,應付未來七年的饑荒(創41:47-49, 53-57)!靈魂可以休息,守安息日,甚至安息年(肋25:4),都是守天主的法律,沒有錯!至於「吃喝宴樂」也不為過。路加寫福音的時候,用了「吃喝宴樂」一詞共六次,而只有一次是不好的,就在「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中。在這個比喻中,錯也不在富翁的「吃喝宴樂」,而在於他沒有施捨給生病的乞丐拉匝祿,沒有愛那位臨現在最小兄弟身上的君王!回到今天的比喻,耶穌基督只是用生動易明的形象,重複一次撒羅滿王哲學性的教訓:無論人怎樣努力,他的成果通常是由沒有付出過勞力的人享受!但耶穌用了「今夜」一詞,是嚴厲的!不要引用聖詠的「因為千年在祢的眼前,好像是剛過去的昨天,好像夜裡的一更時間」(詠90:4)來麻痺自己,以為天主對你好像對待亞當一樣。雖然天主曾警告亞當,吃了禁果那天就會死(創2:17),但亞當卻活了九百三十歲(5:5)!要知道「今夜」一詞在福音中只出現過三次,其中兩次是耶穌預言伯多祿三次否認祂,都是即晚發生的,所以比喻中的這個富翁也不會例外。「今夜」就是今夜,已經「水浸眼眉」,不會是千年之後的事了!試問有多少人知道「積陰德」的迫切性呢?

親愛的兄弟姊妹,你可以選擇好像「浪子的比喻」一樣,「痛定思痛」,受挫折後纔回頭改過。你也可以選擇其他人的榜樣,未雨綢繆,積穀防饑。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Sunday, 27 July 2025

怎樣與天主討價還價? How To Bargain With God?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丙年
怎樣與天主討價還價? How To Bargain With God?

相信大家對於討價還價,不會陌生。小至柴米油鹽,大至關稅及貿易配額,都涉及到大小規模不一的談判。除了物質上的利益重新分配外,談判過程中的鬥智鬥力和關係上的梳理,都是「講價」的重要成份!倘若可以選擇每天到街市買餸,或者是一周一次到超級市場掃貨,我相信前者比較受歡迎,因為除了購買到食物之外,與鄰里交談或者與商販議價,的確增添了生活中不少樂趣!近日美國挑起的關稅戰,影響著全球的政局。可見談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活技巧,我們應該好好地認識和掌握,在有談判空間的地方,爭取令雙方都獲得最大利益的方案。停!今天讀經的主題是祈禱,為甚麼把神聖的「與主交心」,看成一個功利的「與主談判」呢?執事你是否捉錯用神、離經背道呢?

我卻說:不少宗教行為,都包含有討好神明、以獲得庇佑的目的。人們除了奉獻祭品之外,有些還會做一些苦身克己的儀式,例如守齋和打苦鞭等,以博取神明的青睞!天主教信仰可以例外嗎?我們的祈禱,真的沒有半點「等價交換」 的意圖嗎?真的沒有父母,為了子女能夠獲得心儀的學校取錄而領洗嗎?難道天主沒有聽過以下的「祈禱/任務」嗎?「主啊!請幫助我獲得取錄,往後我一定每個主日參加全彌撒」、「主!我為好友唸一萬串玫瑰經,請治好她的癌症」、「主啊!倘若今次我能渡過難關,我保證會捐不少於五十萬給教區起新聖堂」…,不勝枚舉。請不要再天真了!明白到祈禱如何淪為談判,我們便可以避免犯錯,未嘗不是一椿美事!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展現了一個很獨特的「祈禱/談判」故事。前文是這樣的:亞巴郎99歲那年,天主藉著三個使者的形態顯現給他,告訴他天主要履行承諾,明年祂再來時,亞巴郎90歲的妻子撒辣,將會為他誕下一個兒子,他們要為這兒子起名叫「依撒格」,是「笑」的意思!與之前由埃及婢女哈加耳所生的兒子依市瑪耳不同,依撒格是天主所應許的兒子,他肩負著天主要藉著亞巴郎和他的後裔祝福萬民的承諾。上主天主要與他訂立永恆的盟約(創17:19),君王及救世主將會出於他的後裔!

上主的使者除了預告依撒格的誕生之外,還有另一個任務,就是去毀滅索多瑪城!很有趣,天主想做的事,其實不必告訴亞巴郎。但今次祂卻故意透露了祂的意向給亞巴郎知道。從此以後,每當天主大開殺戒之前,祂總會事先張揚給相關人士知道!例如:在梅瑟上了西乃山40天取十誡時,山下的以色列人強迫亞郎為他們造一隻金牛,帶領他們返回埃及。天主告訴梅瑟,祂打算消滅這些執抝的百姓;然後由梅瑟的後裔,另起爐灶(出32:9-10)!天主為甚麼要「事先張揚」給他們呢?上主的使者對亞巴郎說的話,可以給我們一點線索。他說:「我要作的事,豈能瞞著亞巴郎?因為他要成為一強大而又興盛的民族,地上所有的民族,都要因他蒙受祝福;何況我揀選了他,是要他訓令自己的子孫和未來的家族,保持上主的正道,實行公義正道,好使上主能實現祂對亞巴郎所許的事」(18:17-19)。原來天主想確保亞巴郎的後裔,能完成救贖世界的任務。以上這三節經文,就是今天第一篇讀經的開場白!可見上主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萬民蒙受祝福和獲得救贖。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作為基督徒,作為「信德之父」的後裔,我們應該「保持上主的正道,實行公義正道,好使上主能實現祂的救世工程」!

在一般的談判過程中,雙方都首先為自己設下最有利的「底線」,往後纔漸次讓步,最後達成雙方能接受的協議。美國挑起的關稅戰,就是這樣!但今次亞巴郎的對手,是深不可測的天主。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天主完全沒有披露祂的底線。即使亞巴郎得寸進尺,仍然去不到天主的底線。亞巴郎開了六次價,到了「十個義人」之後便停了下來,沒有顏面要求再減下去了!難道天主是沒有底線的嗎?天主是公義的,當然有祂的道德底線,我們是有限的受造物,未必有能力掌握!但亞巴郎為罪人祈禱,天主肯定會欣賞這份愛德,所以天主樂意陪亞巴郎一起玩這個「議價遊戲」。雖然亞巴郎失敗了,但他仍然是我們的榜樣,仍然是我們的「信德之父」!

耶穌基督在今天的福音講了一個比喻,教訓我們祈禱要有恆心和有耐性。那個敲門求餅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別人的需要(路11:6),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過,我們為別人所求的,真的符合別人的需要嗎?例如,你的朋友不幸患上了末期癌症,你為他的痊癒祈禱,表面上是非常自然和恰當的做法。這不是愛德的表現嗎?不是信靠天主的表現嗎?且慢。停一停,想一想!全知全能的天主,需要你指教祂怎樣做一個稱職的天主嗎?你教導天主如何做事,表示你對天主有信心,還是缺乏信心呢?當天主「賞賜」一個重病給你朋友的時候,或許是為了改善他的性格、他的生活習慣;改善他與家人的關係、與天主的關係;或者讓他身邊的人提高警惕…等等。為他的痊癒祈求是愛德,讓他和更多人受惠也是愛德,那一份愛德更好呢?

耶穌基督在福音中是怎樣說的呢?且讓我們從尾說起罷!「你們縱然不善…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祂的人嗎?」(路11:13)你讀起來覺得奇怪嗎?為甚麼我們求朋友的痊癒,天父卻賜聖神給我們,而不是給我們的朋友,治好他呢?因為我們不知道應該求甚麼,我們經常求錯了!我們求石頭而不是求餅、求蛇而不是求魚、求蝎子而不是求雞蛋(11:11-12)!天父又怎會賜我們錯求的事物,來傷害我們呢?保祿宗徒曾這樣說:「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禱纔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羅8:26)。所以天父賜聖神給祈求的人,代我們轉求正確的需要!再看耶穌的「求餅故事」,最後求助的人得到甚麼?是餅嗎?不是!而是「給他所需要的一切」(11:8b)。求餅的人真正的需要是甚麼呢?他需要明白天父的旨意!為甚麼要「恬不知恥」地求呢?好像亞巴郎為索多瑪求情一樣,他恆心地祈求,便漸漸明白到上主天主的旨意,掌握到甚麼是更好的一份(10:42),於是他停在「十個義人」!為甚麼他不運用最後機會,去爭取一個更低的門檻,一個更少的人數呢?要知道倘若一個團體的人數低於某個臨界值,這個團體便會被外圍環境所吞噬,不能持續下去!試想想,羅特一家四口,包括羅特兩夫婦和兩個女兒。倘若他們繼續留在索多瑪城生活,他們可以開枝散葉,擴充這個「義人的團體」嗎?

親愛的兄弟姊妹,雖然有些祈禱好像與天主談判,但只要不是自私的祈禱,而是為別人的益處祈禱,天主是非常樂意陪伴我們充滿「愛德」地祈禱。懷著「望德」,鍥而不捨地為有需要的兄弟姊妹祈禱。這樣,我們更能掌握天主的旨意;呼求聖神,啟發我們的思想,熾熱我們的道德勇氣,跟隨主的旨意作見證。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https://creator.nightcafe.studio/

Sunday, 20 July 2025

選擇更好的一份 Choose The Better Part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丙年
主題:選擇更好的一份 Choose The Better Part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際遇,即使你怎樣「機關算盡,艱苦經營」;到頭來「事與願違,滿盤落索」。另一方面,也有「無心插柳,信手拈來」的驚喜;不費吹灰之力、便水到渠成!難道相信冥冥之中有主宰的人,或者奉行天主旨意的人,便應該「無為」、「躺平」、甚麼也不做嗎?錯!要知道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所帶來的得著,也不容忽視!即使成王敗寇,那些在歷史舞台上的所謂「失敗者」,也曾擔任過腳色,演繹過他們的腳本,成就未來發生的事!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是一個耳熟能詳,有關「天主的朋友」亞巴郎(雅2:23)的故事片段。天主應許亞巴郎的後裔,多如天上星辰(創15:5),並且與亞巴郎立約,賜土地給他的後裔作實(15:18)。可是,亞巴郎的妻子撒辣不能生育,遂出主意由她的埃及婢女哈加爾作「代母」,完成天主的旨意(16:1-2)。亞巴郎一索得男,哈加爾為他們生了依市瑪耳(16:15)。十三年後,亞巴郎99歲。上主天主顯現給他,與他立約,並以「割損禮」作為參加盟約成員的標記(17:11)。這時,天主纔告訴亞巴郎祂的安排:上主要祝福撒辣,使她能高齡產子,成為一個大民族,君王要由她而出(17:16)。天主選定了撒辣給亞巴郎所生的依撒格及其後裔,作為萬民的福源,「你的妻子撒辣確要給你生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依撒格;我要與他和他的後裔,訂立我的約,當作永久的約」(17:19)。但亞巴郎和撒辣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天主因應亞巴郎的請求,同樣祝福依市瑪耳,使他也成為一個大民族,就是將來的阿拉伯人(17:20),也就是信奉惟一真神的穆斯林的祖先!這就是今天讀經一的上文。在讀經一,我們看到亞巴郎堂堂一個族長,身經百戰,仍然謙恭地、無微不致地侍候天主,博取祂的差遣或者賞賜。天主並沒有令他失望,一年後,亞巴郎100歲的時候,他獲得了一個應許的、由撒辣所生的應許之子、肩負永久盟約的兒子(18:10a)。

讓我們從《創世紀》的記載,給亞巴郎的人生做一個撮要,看看有甚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不知道上主天主與亞巴郎來往了多少歲月,只知亞巴郎在75歲蒙召,離開兩河流域,出發到埃及和客納罕地一帶。10年後,天主在神視中給亞巴郎應許,他的後裔多如星辰。並且與他立約,一年後依市瑪耳出生。再過了13年,即蒙召後24年,亞巴郎99歲,天主顯現給他,重新立約,以割損禮為標記,並且明言以撒辣所生的依撒格為應許之子,上主天主要與他和他的後裔,建立永久的盟約,祝福萬民。不知過了多少歲月,天主考驗亞巴郎,命令他把心愛的兒子依撒格祭獻。當時依撒格有多大呢?無從稽考。但有能力背負起「全燔祭」用的木柴上山,相信不會是十多歲的少年。有些聖經學者根據依撒格背負木柴跟著亞巴郎上山祭獻一幕(22:2; 6),看到依撒格有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上山被釘的預像;所以推測當時依撒格是33歲云云。即是說,《創世紀》記載了天主在超過半個世紀以來,一共向亞巴郎作了最少四次重要的啟示:召選他、應許他、與他立約和考驗他。而亞巴郎則以良善、謙卑和勤奮的態度,相信並服從了天主。於是天主祝福亞巴郎成為萬民的福源(12:3)、萬民之父(17:5),而聖保祿宗徒更稱他為「信德之父」(羅4:16)。亞巴郎並沒有「無為」;雖然他對上主天主的旨意,一知半解,但他仍被動;卻積極地配合天主旨意而行事。亞巴郎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成就了日後全球政治局勢的變幻;直到今天,仍牽動著世界的政經命脈!

今天的福音講述了兩姊妹如何表達對耶穌基督的愛慕:瑪爾大「動」,瑪利亞「靜」。雖然福音給讀者一個主基督偏袒瑪利亞的印象,但我想請大家把眼光,先放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上,再判定耶穌是否偏心。請問福音有記載過瑪利亞的說話嗎?有!只有一句,而且是重複了她姊姊瑪爾大的說話:「主!若是祢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若11:21; 32)。與瑪爾大相比,瑪利亞的確是一個寡言的人,即使有意見都不會輕易告訴人,以致來安慰她的人,「以為她往墳墓上去哭泣」(11:31)。且看,不但瑪爾大投訴她,連猶達斯也抗議她(12:5)!瑪利亞好像是一個弱者/失敗者的代表,處處受人欺負,兩次都需要主耶穌為她解圍!作為基督徒,我們不是應該效法主耶穌的榜樣,為弱勢社群發聲嗎?所以主基督偏袒瑪利亞的印象,是錯的!

其實,耶穌基督不但為公義、為弱者發聲,並且藉此機會,教訓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到甚麼地方。主對瑪爾大說:「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2)。「更好的一份」一定不是「惟有一件」的全部,只可以是「惟有一件」的一部份。即是說,瑪爾大選擇了「稍遜的部份」,瑪利亞挑選了「更好的部份」。所以兩姊妹各有千秋,但兩者都未臻完美!瑪利亞挑選了更好的一部份,何以見得呢?讓我們再看復活拉匝祿事件,試問誰的功勞較大呢?是先去迎接耶穌的瑪爾大,還是俯伏在耶穌前哭訴的瑪利亞呢?答案非常顯而易見。雖然瑪利亞用了和瑪爾大同一樣的祈禱,但效果立竿見影!難怪瑪爾大迎接耶穌後,要跑回去找瑪利亞幫忙了(若11:28)!

那麼,我們需要操心忙碌的「惟有一件」是甚麼呢?答案在耶穌對猶達斯所說的話:「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12:8)。做耶穌的門徒,需要操心忙碌的,惟有是與主在一起!這是很明顯的,但大部份人都有千萬個藉口做不到。即使是「好公義、行憐憫」的人,很容易變成了瑪爾大,「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路10:41)。「為大局、為形象、為程序、為正確、為顏色、為了不傷害感情、為了…」而輕視了「惟有的一件」!至於在祈禱中、在神視中經常與主在一起的人,倘若他們拒絕接觸其他人,連動一根指頭去服務有需要的人也不動,便錯過了機會,去親近臨在這些人身上的普世君王了,豈不可惜!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世界上有很多「瑪爾大」,亞巴郎亦是其中一個!所以,請放心,你們的操心忙碌,倘若是為了承行耶穌基督的旨意,是不會白費的。全能的天主一定有能力把不完美的,轉化更新為圓滿。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Sunday, 13 July 2025

守法足以得救 Keeping the Law Suffices Salvation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丙年
主題:守法足以得救 Keeping the Law Suffices Salvation

聖經學者普遍認為《申命紀》輯錄了梅瑟的遺囑,重覆演繹守誡命應有的精神。守誡命是獲得自由,獲得釋放,獲得發展成長的不二法門,因此掌握它的精神是重要的。天主藉著亞巴郎和他的後裔,祝福全人類。所以啟示給以色列人,用來解放拯救他們的誡命,同樣適用於全人類。天主子耶穌基督曾說過:「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和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完成」(瑪5:17),因此舊約的誡命,仍然有效。天主子來到世上,幫助人類更有效地履行誡命,獲得永生。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怎樣看待誡命呢?例如,是法律條文重要,還是立法的精神,立法的初衷重要呢?讓我們看看梅瑟如何結束他的第二篇演說:「在這些石頭上,應清清楚楚刻上這法律的一切話」(申27:8)。石頭是相對堅硬的,給人一種穩重不變,不屈不朽的感覺。因此,法律條文是不會輕易修訂,「朝令夕改」是管治的大忌。耶穌基督又怎樣「完成」法律呢?福音記載,當法利塞人用一個犯姦淫的婦人來試探耶穌時,主「卻彎下身去,用指頭在地上畫字」(若8:6b; 8)。耶穌基督用指頭畫字,表示祂的天主身份(出31:18);耶穌不在堅實恆久的石上,而是在地上,在塵土上畫字,表示了天主的慈悲。立法者不願意強硬地,僵化地懲罰犯錯的人,祂不忍看見世人的喪亡,卻渴望他們回頭悔改,樂意給人類第二次機會。天主子讓我們更明白,天主與人立約和頒布誡命的初衷。

另外,誡命以甚麼為後盾呢?用甚麼手段來協助世人遵守誡命呢?作為受造物,並且是受了「原罪」所傷害,失去了天主恩寵的人類,世人很自然地會從賞罰的角度來考慮。遵守誡命有甚麼益處?違反誡命有甚麼懲罰?梅瑟的第三篇演說,開宗明義在《申命紀》第廿八章,便羅列了賞和罰。但其中只有13節述說守規矩有甚麼獎賞,卻有54節仔細地說明違反誡命有甚麼懲罰,包括個人的災難和國家的滅亡!結果,以色列人之所以守誡命,是出於「害怕懲罰」的低層次,多於「愛慕天主」這更高的層次。倘若停滯在這低層次,實在有礙他們的全面發展。

以色列人不知道有「愛天主」這個高尚的層次嗎?沒有可能!梅瑟在第一篇演說,重新解釋一次十誡,並且把誡命的精神—愛—濃縮在一篇每天頌唸兩次的禱文之中,就是著名的Shema:「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惟一的上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申6:4-5)。他們每天兩次宣認相信惟一的真主,並且毫無條件,毫無保留地愛慕祂,又怎可能反悔,怎可能出於害怕受罰纔守誡命呢?在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梅瑟已預料到他們會誤入歧途,便勸勉他們「全心全靈回頭」(30:10),恢復「愛天主」的精神。的確,實踐天主的誡命並不難,不用上天下海,不用做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梅瑟用以下的形象,說明守誡命容易之處:「其實,這話【指『誡命』】離你很近,就在你口裡【指Shema】,就在你心裡,使你遵行」(30:14)。聖保祿在解釋句經文時,用當代的慣用語演釋他的神學思想:「因為心裡相信,可使人成義;口裡承認,可使人獲得救恩」(羅10:10)。心裡相信,最容易不過;口裡承認,又有何難?所以出於愛慕天主的動機來守誡命,輕而易舉!

那麼,既然知道誡命的精神是愛,為甚麼還死守條文呢?問題出在哪?今天的福音揭露了一點端倪。試想想,法學士為甚麼要試探耶穌(路10:25)呢?因為耶穌傳福音時所顯示的權威,動搖了法學士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他們需要找機會擊倒耶穌,重奪昔日光輝。可見,虛榮、自私和貪婪,導致法學士和法利塞人鼓吹條文重於精神。如今耶穌基督竟然借自己的口說出答案,怎可能這樣輕易放過這個木匠出身的「拉彼 Rabbi」!便繼續找空隙,窮追猛打。既然從「天主」找不到缺口,惟有從「近人」殺出一條血路。「但是,他願意顯示自己理直,又對耶穌說:畢竟誰是我的近人?」(10:29)可惜這一招半式,乏善可陳,而且還暴露了法學士自我中心的破綻!於是慈悲的主說個「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問一條「你以為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呢?」(10:36)的問題,對症下藥,治癒法學士的自我中心。幸好這法學士良心未泯,儒子可教。他所欠缺的,是一股道德勇氣,將正確的事,付諸行動。於是主耶穌對法學士說:「你去,也照樣做罷」(10:37b)。天主子對這位法學士說「你去」,表示了一個差遣!天主不但召選了這位法學士回頭悔改,放棄以往自我中心的思維;更差遣他從落難人的角度,體會到別人的需要,伸出援手。

親愛的朋友,我們心中或許有個法學士,誤入歧途,知而不行。且讓我們祈求天主聖神,重燃「剛毅」之恩,有充沛的道德勇氣,以愛慕天主為出發點,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愛我們的近人,服事那臨在他們當中的君王(瑪25:40),分享祂的永恆生命。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creator.nightcafe.studio

Sunday, 6 July 2025

耶穌需要我們回應聖召 Jesus Needs Our Responses To Vocation

常年期第14主日,丙年
主題:耶穌需要我們回應聖召 Jesus Needs Our Responses To Vocation

聖經滿載天主對世人的承諾,這些承諾是全人類的希望。的確,大部份人,例如不認識天主的人,認識卻不相信的人,依恃財富權勢的人和自暴自棄的人,對天主的承諾會無動於衷。即使如此,幸好還有一少撮人相信衪,倚靠衪。為了這一少撮人,天主會寬免所有人。亞巴郎為索多瑪城求情的故事,就是一個好例子。「為了這十個我也不毀滅」(創18:32b)。亞巴郎始終是一個凡人,與很多人一樣,因過份自信而失敗了,但天主絕不會放棄祂拯救世人的努力。當初亞巴郎回應了祂的召叫,離鄉別井,這已經是人類成功的第一步,天主需要更多人慷慨回應衪的呼召。

「原罪」令人喪失了看見天主的能力,便失去了安全感。人類便追求其他可見的,可觸摸的替代品,例如健康,財富和權勢等等來給予保障,來安慰自己。這些替代品令人遠離天主,又不能替代天主,我們稱之為「偶像」。為了撥亂反正,天主便留下一些同樣可見的,可觸摸的蛛絲馬跡;一些記號,一些象徵,給予世人希望,引導世人歸向衪,親近衪。天主子耶穌基督建立教會,履行天父救贖世人的工程。教會亦藉著各式各樣可見的標記,例如聖事,聖儀,聖像畫,唸珠和聖牌等,指引世人的心靈,回歸親近天主。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提及的「耶路撒冷」,就是一個給予希望的可見象徵。

耶路撒冷曾是宏偉的京城,撒羅滿王在那裡興建了金碧輝煌的聖殿,使耶路撒冷成為盛極一時的經濟,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可惜統治者沒有履行牧者的責任,落得亡國充軍巴比倫的收場,結果聖殿被焚,京城被毀。天主當然不會放棄拯救衪的百姓,遂安排了波斯帝國解放他們回國重建聖殿。有如諾厄的故事一樣,天主給予衪的百姓第二次機會。這就是今天第一篇讀經的思想背景。聖奧思定教導我們如何閱讀經文的象徵意義。「耶路撒冷」可以象徵末日審判後的天國,而天國在末世時期,就是教會。藉著教會,「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依66:13),天主也有如母親一樣,撫養安慰那些回應衪召選的人。

在今天的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引用了另一個希望的象徵——十字架。十字架原本是羅馬帝國最殘忍,最羞辱死囚的刑具,但聖保祿轉化了它成為出死入生的標記。「因為藉著基督,世界於我已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我於世界也被釘在十字架上了」(迦6:13b)。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卻復活了。祂死而復活,戰勝了死亡,戰勝了世界,即保祿所說的「把世界釘在十字架上」,給予信靠祂的人永生的希望,而十字架亦成為了獲得永生的標記。耶穌基督也認同保祿的觀點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聽我的話,相信派遣我來者的,便有永生,不受審判,而已出死入生」(若5:24)。為被罪惡奴役的人,結局是明顯的,就是死路一條。所以天主子和宗徒們的教導,指示了一條活路,的確是福音。

今天的福音所描述的事情,發生在耶穌基督起程前往耶路撒冷受難的路上。「此後,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衪前面,到衪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路10:1)。可見十二宗徒已不足以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務,天主需要更多人慷慨地回應衪的聖召。耶穌基督跟著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衪的莊稼」(10:2)。這些工人要有甚麼學歷、能力呢?沒有!不論年齡性別,只要聆聽和辨別天父的呼召,肯慷慨回應便是。

倘若我們不熟悉聖經,我們很容易誤解耶穌基督跟著說的一句話,祂說:「你們去吧! 看,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10:3)。倘若這句話給你一個「送死,送羊入虎口」的印象,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耶穌基督在引用先知的預言。先知在描繪默西亞王國時曾這樣說:「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牠們」(依11:6)。所以,耶穌基督不是派遣七十二人去送死,而是去建樹默西亞王國!

耶穌基督派遣十二宗徒傳福音時,路加明言天主子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9:1)。今次派遣七十二人,路加沒有提及驅魔,主只吩咐他們「要醫治城中的病人,並給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10:9)。七十二人的工作會因此而有欠理想嗎?沒有!路加報導他們「歡喜地歸來」(10:17a),他們很有成就感。請注意,即使當初耶穌基督沒有給他們降魔的權柄,有需要時,七十二人同樣有權柄驅魔。可見蒙召的人,無須顧慮太多,亦沒有可能預先列出一張清單,要求天主滿足清單上所有要求,纔為天主服務!亞巴郎有「天主自會照料」(創22:8)的胸襟,他成為「信德之父」,的確實至名歸。
凡夫俗子總渴望有所成就,喜歡有出色的成績。做耶穌基督的門徒切忌注重成就!天主子立刻指出真正喜樂之所在:「你們應當喜歡的,乃是因為你們的名字,已經登記在天上了」(路10:20)。能夠制服邪魔固然壯觀,但追求剎那的光輝,又豈及永恆生命的寶貴。

親愛的兄弟姊妹,在天主的企業裡,有很多職位空缺。你和我只要肯慷慨回應,不用愁力有未逮,因為天主自會照料。我們不應本末倒置,把喜樂寄託在成就之上,而是在於與天主聖三的關係之上。這樣,我們便可以與聖保祿宗徒一起說:「從今以後,我切願沒有人再煩擾我,因為在我身上,我帶有耶穌的烙印」(迦6:17)。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Sunday, 29 June 2025

默想石頭 Meditate Rocks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
主題:默想石頭 Meditate Rocks

教會今天紀念聖伯多祿聖保祿兩位宗徒對教會的建樹,今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基督揀選了伯多祿作為磐石,建立祂的教會。那麼,讓我們默想聖伯多祿宗徒有關石頭的教訓吧!

在自然界我們很容易找到石頭,原始人很早已經把石頭雕琢成不同的工具,既可以用來攻擊,又可以用來建築防守。石頭有用因為它堅實、耐用,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磐石是一塊單體的巨大火成岩或變質岩,更可謂是「石中之石」了。耶穌基督在結束「山中聖訓」時,便以磐石和沙土作對比,勸諭門徒必須實踐「山中聖訓」的教導:「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瑪7:24-27)。 因此,作為一個明智的人,應該要知行合一。知道了永生的竅門而不實踐的,確是愚不可及。這是在個人層面上的理解,但在團體層面上,「房屋」可以象徵「教會」、「磐石」象徵「耶穌的教訓」,明智的牧者應該按耶穌的教訓管理教會,以神貧、溫良、饑渴…的心態服服務弱小者,而不是追名逐利。

聖伯多祿宗徒卻從以色列人固有的「選民」觀念出發,加上耶穌基督榮進耶路撒冷時一句說話的啟發,演繹成有關「活石」的論述。在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門徒們高聲頌揚天主,有幾個法利塞人要求耶穌責斥祂的門徒。耶穌回答說:「我告訴你們:這些人若不作聲,石頭就要喊叫了」(路19:40)。這句話可能啟發了伯多祿如何看門徒與教會之間的關係。在他的書信中,他寫道:「你們接近了他…你們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伯前2:4-5)。門徒如何接近了耶穌基督呢?就是實踐祂的「山中聖訓」。實踐了便成了「活石」,建成教會的「活石」。在聖伯多祿的心目中,教會固然是一個團體,更是一座以活石建成的「屬神的殿宇」,所以是一個屬神的團體。聖伯多祿用「一班聖潔的司祭」來形容這個屬神的團體,「聖潔的司祭」其實是「天主選民」的一個簡稱。當天主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訂立盟約時,祂述說了對以色列的期望:「但你們為我應成為司祭的國家,聖潔的國民」(出19:6a)。在聖伯多祿的心目中,門徒就是「新以色列」,「新天主子民」。他在書信中寫道:「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伯前2:9a)。這是一個屬神的團體,要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他們要以實踐「山中聖訓」,來「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秉承著聖伯多祿的教訓,作自我反省時,再次把自己定義為「天主子民」(《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第二章)。

今天的第一、二篇讀經告訴我們,信徒們面對迫害,並不退縮,因為「真福八端」教導我們,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會獲得天國(瑪5:10)。第一篇讀經記載黑落德逮捕了伯多祿,計劃在逾越節後當眾處決,討好猶太人(宗12:4)。伯多祿為福音為主基督,已有慷慨就義的心理準備,「而教會懇切為他向天主祈禱」(12:5b)。可見天主子民,上下一心祈禱,獻上中悅天主的屬神祭品。天主應受讚美,衪差遣天使釋放了伯多祿(詠34:7),祂在信徒身上再次顯示了自己的光榮。
聖保祿宗徒也有類似的教訓,勸諭羅馬教會。他說:「所以弟兄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羅12:1),他自己也立下榜樣。第二篇讀經記載了他寫給弟茂德的遺言:「因為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後2:6-7)。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何等慷慨激昂的氣概!

有些小心眼的人,不服伯多祿作為宗徒之長的地位,執意貶低聖伯多祿的地位,硬說希臘文原文不是磐石,而是石卵,根本不可靠!上面提到石頭給人一個可靠的印象,但在天主眼中,磐石在轉瞬間便灰飛煙滅,何來堅實耐用可言呢?所以,磐石也好,石卵也好,使它們信實可靠的是天主,而不是它們的本質!在天主手中,石卵也可以擔起磐石的任務!耶穌基督保證說:「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瑪16:18c)。可見石卵也好,磐石也好,由伯多祿和他的繼承人所管治的教會,將永遠長存。

親愛的朋友,二千年來,天主透過不少神聖和腐敗的教宗管治教會,至今仍兀立不倒。願天主永受讚美!亞孟。
天主保祐!


圖片鳴謝: ideogram.ai, creator.nightcafe.studio/studio

Sunday, 22 June 2025

聖體聖事帶來合一的希望 The Holy Communion Brings Hope of Unity

聖體聖血節,丙年
主題:聖體聖事帶來合一的希望 The Holy Communion Brings Hope of Unity

天父對世人的愛,是毫無疑問的。雖然人類叛逆,違反了祂的忠告/命令,但天父完全沒有放棄我們的念頭。祂用了多種方式(希1:1)來協助我們重返祂的懷抱,分享祂的永恆生命。縱使我們屢錯不改,好像若無其事,不知悔悟,天父仍賜下聖子聖神,不離不棄地在我們身旁引導!天主對我們這些不堪的受造物,仍然頑固地滿懷希望,試問我們怎可以繼續自暴自棄呢?

上一個主日我們慶祝「天主聖三節」,慶祝天主自身的共融合一,並帶給因罪惡而分裂了的人類,共融合一的可能。天主聖父賜下聖神,願意我們在生活中,結出「聖神九果」,即在基督徒生活中,活出九種美德,就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b-23a)。這些美德能化解種族之間的衝突和國際間的糾紛,促成人類的共融合一。俄羅斯與烏克蘭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帶來歐洲及世界和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可以言和,一起建設加沙土地。「眾人都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依2:4),這些都是世上滿懷善意的人所企盼的。這個主日我們慶祝「聖體聖血節」,更加是人類共融合一的保證!且讓我們默想「聖體聖事」的共融幅度。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充滿著很多象徵意義,有待抽絲剝繭。聖奧思定教導我們,讀《舊約》時,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指向耶穌基督的預像,可以在新約看到天主子如何成全祂在《舊約》中所許下的承諾(瑪5:17)。今天的經文中出現了一個神秘的人物,名為「默基瑟德」。他之所以是神秘,因為《創世紀》沒有記載他從那裡來,亦沒有提及他的後裔或結局(希7:3)。我們祇知道他身兼「撒冷王」和「至高者天主的司祭」的職務(創14:18)。在希伯來文,「默基」解作「君王」,「瑟德」是「正義」的意思。因此,「默基瑟德」是「正義之王」的意思。亞巴郎領兵解救了侄兒羅特之後,來迎接他的,是「正義之王」,肯定了亞巴郎的軍事行動不是自私的,而是公義的!「撒冷」除了是地域名稱外,字義是「和平」的意思。「撒冷王」來迎接亞巴郎,象徵亞巴郎的軍事行動,是制止干戈,帶來和平的(希7:2)。可見即使在現實世界裡,雖然戰爭帶來滿目瘡痍,但《聖經》在字裡行間,仍滿載著對和平的渴望!

在古代,司祭擔任著神人之間的橋樑。人類感覺到自己不能控制自然界的各種威力,於是出現了一個與神明溝通的階級,他們代表所屬的團體,與神明打交道。例如在渡河遷徙時,求神明指示方向,保祐沿途順利;在戰鬥時,求神明幫助他們作戰;在乾旱時,求祂們降雨或指示水源;在豐收時,當然要討好祂們、祭獻祂們…為甚麼人民不直接與神明接觸呢?因為神明本身擁有強大的能力,祂們的四周總是行雷閃電,祂們出現時總是山崩地裂、火光熊熊等等。所以人民與神明接觸,最好有一個中間人作緩衝,那就安全得多了!因此在古代,君王兼任司祭是常有的事。

聖經學者素來把默基瑟德定位為「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的預像,同時,默基瑟德又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所以新約的作者,把聖詠的預言貼在耶穌基督身上(希7:17; 詠110:4)。原來迎接亞巴郎的,是正義的君王和天主的司祭——耶穌基督。但耶穌基督有別於其他司祭,一般的司祭帶著不是自己的血進入聖殿(希9:25),為群眾舉行贖罪祭。為甚麼要贖罪呢?因為有罪的人不能承受天主的威能,接觸天主時會被毀滅,所以要靠司祭為罪人舉行贖罪祭。天主子與一般司祭不同,祂自作犧牲,以自己的血肉作為祭品,一次而永遠地替世人贖罪(9:28)!正如今天的第篇二讀經所載,天主子在最後晚餐時,祝聖了麵餅和葡萄酒,成為自己的血和肉,祭獻天主,與天主訂立新約(格前11:25; 路22:19-20)。原來迎接亞巴郎的,是拿著自己體血的和平君王與永恆的大司祭——耶穌基督!天主子的自我犧牲比古往今來,所有宗教的司祭合起來的祭獻更有效,因為祂是超越時空的天主子。

即使在今天短短的福音章節中,我們也可以領會到天主子犧牲的普世性。
首先,今天的群眾是十二宗徒「周遊各鄉村,宣傳喜訊,到處治病」(路9:6)所吸引來的。群眾的健康和信德,非常參差。所以耶穌基督首先「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9:11)。這不就是教會未來為全人類要做的事嗎?這五千群眾豈不是普世人類的預像嗎?即是說,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傳福音,因為耶穌基督會完成祂吩咐我們開始的,但還沒有完成的工作!所以耶穌基督是我們信仰的始創者,又是我們信仰的完成者!這是天主團結有不同需要的人的第一步,處理一切急需治療的,恢復他們的身心健康。

其次,這些康復了的人,天主子必須維持他們身、心、靈的健康。怎樣做呢?天將要黑的時候,門徒們自己已感覺疲累,是時候遣散群眾,各自投宿尋食了(9:12)。但耶穌基督不認同十二宗徒的意見,因為這麼多人,四周的村莊田舍是沒有能力吸納和照顧這麼多人的。作為一個牧者,怎可以不好好牧放祂的羊呢?所以主耶穌向那十二個牧者說:「你們給他們吃的吧」(9:13a)。這真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粗略估計,最少也要二百塊銀錢的餅(谷6:37)纔夠。即使有足夠的金錢,試問一時間,四周的村莊田舍如何能夠烤焗出這麼多餅,供五千人食用呢?天主子當然胸有成竹,門徒們祇要按耶穌基督的指示,做天主的事,不可能的也變成可能。正如總領天使加俾額爾所說:「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1:37)!就這樣,天主子在荒野之地,舉行了一次原始的「彌撒」,雖然不是一個祭天大典,但卻滋養了不同的人,身、心、靈上的需要。

親愛的兄弟姊妹,天下太平、各國平息干戈、分黨分派的人共融合一,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這原是天主聖三的旨意,祂又怎會放棄呢?讓我們好像宗徒們一樣,投入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藉聖體聖事的助力,使眾人共融合一。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反省
圖片鳴謝: ideogram.ai

Sunday, 15 June 2025

信仰天主是美德 Believing In God Is A Virtue

天主聖三節,丙年
主題:信仰天主是美德

科學家告訴我們,人類所生活的宇宙,由時間和空間所組成,是從一顆超級原子的「大爆炸」開始的。雖然這個「大爆炸」祇是一個理論,仍有很多破綻有待克服;但這個理論的可信性很高,因為它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首先,每一個個體都佔據著、充斥在一個三維的連續空間,不會同時佔據著兩個或多個不連續的空間。現在你在上水「基督之母堂」參加主日彌撒,你不能同時在上水「彩匯酒樓」同朋友飲早茶,或者同時出席兒孫在「上水官立中學」的學校禮堂舉行的頒獎典禮。我們同時佔據幾個不連續的空間祇有一個可能,就是「身首二處」,或者「五馬分屍」!其次,世上的萬事萬物,有開始,也有結束。我們每個人都由母親誕生,絕大部份人,除了【聖經】裡的某幾個人物,或者中國民間故事裡得道升仙的人物;又或者其他文化裡的神人混合體之外,他們的生命都會結束的一日。到時,組成他們身體的分子會分解,最後歸於塵土。簡而言之,我們都是歷史的產物,在特定的時空之中生活。

現代人接受了科技的洗禮,凡事講求實質的證據。倘若拿不出真憑實據而相信,就是落後、迷信、主觀和愚不可及等等。科學是客觀的,可以重複其他科學家所做過的實驗,獲得相同的數據和結論。『能夠重複做實驗並且獲得相同的結果』是一個非常嚴格的尺度,應用在一般的自然科學,例如物理學、化學還可以,在天文學領域重複地做實驗就相當困難,甚至不可能了。所以「大爆炸」祇可以是一個理論,而不是「定律」,因為不可能重複做實驗。不但天文學,即使社會科學也不可能,因為在人類身上做社會科學實驗,例如「心理測驗」、問卷等,便完全失效,不能重複!原來石頭、液體和空氣是沒有記憶的,做一百次實驗都可以獲得相同的結果。但人類有記憶,懂得學習。完成第一次心理測驗可能需要五分鐘。但做同一個測驗十次,他還需要五分鐘纔完成嗎?倘若人沒有記憶,不懂學習;那麼政府投資教育,栽培人才,豈不是把金錢倒在大海裡嗎?所以,那些不學無術,對科學一知半解的人,批評宗教信仰是「主觀」、「迷信」,就好像有些人用筲箕運送食水、用鋤頭寫字一樣,用錯了工具,根本沒有適當的理據,判斷「宗教」這個社會制度是「迷信」、是「落後」。所以「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祇不過是一個政治口號,不是真理。

宗教信仰不單祇是一大堆教條,更加是一種「情操」,表現在信徒的言行和態度上。我們稱這些言行和態度做「德行」。基督徒相信兩個教條:即天主是「三位一體」;耶穌基督是真人真天主。清楚明白這兩個教條的人,可以是邏輯無懈可擊的神學博士,但不一定是一個令人敬重的基督徒!分別就在「情操」上。天主是三位一體的,是愛和共融合一的表現。倘若基督徒沒有愛心,喜歡挑撥離間,漁人得利…他們有天主聖三的「情操」,令人信服嗎?

向現代人述說「天主」的存在並不容易。首先,從宣講者角度考慮,有誰能掌握天主的奧秘呢?天主曾藉祂的發言人,提醒我們說:「誰曾用手心量過水…或做過祂的參謀…祂曾向誰請教過…指示明智的行徑呢?」(依40:12-14)「因為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就如天離地有多高…我的思念離你們的思念也有多高」(55:8-9)。為甚麼是這樣的呢?因為天主是超越我們所能認知的宇宙以外的天主。倘若天主不主動把自己啟示給我們,我們沒有能力發現天主。有人曾自作聰明說詭辯的話:「如果天主創造人類,那麼誰創造天主呢?」真可笑,連定義也未掌握。既然是「受造物」,又甚稱得上是「天主、造物主」呢?聖保祿說得好:「…天主的愚妄總比人明智,天主的懦弱總比人堅強」(格前1:25)。那麼,難道我們就祇有相信,而不去運用天賦的智力思考辨別嗎?這與迷信有何分別?對!我們應該採取「中庸」之道,做恰當的事,不要走向極端。即是說,運用天賦的智力思考辨別,是應該的;但也要承認人力的不足之處,適可而止,謙遜地接受和承認天主的啟示。

天主的啟示是甚麼?主耶穌所愛的門徒,在聖神降臨後,花了超過六十年的時間默想反省,留給後世的教會一本福音、三封書信和《默示錄》,我們從中獲益良多。他說:「天主是愛」(若一4:8b)。天主愛「按祂的肖像」所創造的人類,於是為他們預備了一個適合他們生存的宇宙,在那裡他們可以找到他們的創造者,並與祂來往,過幸福快樂的生活(創1:26)。可惜人類背叛了他們的造物主,破壞了天人之間,人與人之間和人與宇宙之間的和諧。天主不願意看見祂的傑作喪亡,便派遣祂的聖子降生成人,救贖世人,「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天父愛祂所創造的世界,這世界即使被罪惡所破壞和污染,天父並沒有放棄她,還派了祂的聖子救贖她。

今天的福音進一步透露了天主聖三的關係。首先,主耶穌說:「當那一位真理之神來時,祂要把你們引引入一切真理…並把未來的事傳告給你們」(16:13)。很明顯,這位「真理之神」與聖父聖子不同,但又與聖父聖子有關係。於是主耶穌繼續說:「…祂要把由我所領受的,傳告給你們」(16:14)。即是說,聖神,那「真理之神」是聖子所派遣的。主耶穌再補充說:「凡父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16:15a)。簡單地說,這位惟一的天主就是「愛」,我們從三方面領會到這位愛我們的天主:就是創造我們的天父、救贖我們的天主子、和啟示我們的聖神。這「三位一體」的天主是共融合一的,所以人類都應該是共融合一的。共融合一並不是劃一的,而是保持著個別特色的「和而不同」的合一!

各位親愛的基督徒,你們領受了聖神,憑藉聖神的恩賜,結出聖神的九個美德,即聖神九果,即信仰天主聖三的「情操」,就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23),成為「萬民的福源」(創12:3),促進世人的共融合一。因為我們相信永恆的天主是信實的,既許必踐。亞孟。
願三位一體的天主保祐大家!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

Saturday, 14 June 2025

可以保持緘默嗎? Can We Maintain Our Reticence?

【福傳系列(六)】
可以保持緘默嗎?(瑪5:33-37)

讓我們先澄清為甚麼法律接受「發誓」程序。猶太文化對法治,貢獻良多。他們不但留下「十誡」給後世,而且是他們提出「凡殺人的案件,應依據幾個人的口供,纔可處決殺人犯;惟獨一人作證,不足以將人宣判死刑」(戶35:30; 達13:36-41)。倘若真的祇有一個見證人,如何是好?憑甚麼推翻見證人的話,而接受被告喊冤呢?倘若見證人在說真話,難道因為少了一個見證人而讓犯法的人逍遙法外嗎?於是,發誓求天主做見證,成了權宜之計。因為猶太人相信,沒有人膽敢妄呼天主的聖名,來支持自己行不義。兩個見證人合謀行不義,誣告蘇撒納,就是一個好例子,說明即使有兩個見證人,也不能保證裁判是公義的。

於是耶穌基督便杜絕了這個權宜之計,這個「發誓」程序。因為世界之大,除了相信天主的人之外,還有很多不相信天主存在的人;和表面相信,但心裡仍懷疑的人。即使他們按法律條文發誓,他們未必是真心的。他們的心是怎樣,祇有天主知道,法庭是無法確實的!天主子的要求是簡單易行的:「你們的話當是: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

「是就說是,非就說非」,不需要潤飾、加重語氣、畫蛇添足、圓滑地不傷感情、不令當事人尷尬等等,不是最簡單易行嗎?可惜人性受了「原罪」污染,再加上沒有靈性生命的修煉,人總會說些「多餘」的話來潤飾,來加強說服力,令場面不會尷尬…結果,「毒藥」披上了「糖衣」,而真話卻被埋藏在厚厚的「調味料」之下,你們來判斷是否邪惡!

古語有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見說話是不應隨便出口的。且看,據《對觀福音》的記載,耶穌基督受審時,不是保持緘默,並沒有為自己爭取公義的裁判嗎?所以,我們可以跟隨基督的榜樣,選擇保持緘默。不過,一切應以天主的旨意為依歸,正如達尼爾的例子一樣。上主俯聽了蘇撒納的喊冤,「便感了動了一個青年人的聖善心靈,這青年名叫達尼爾」,為她申冤(達13:45-49)。請注意,這已經超出了「發誓」的範圍,而是憑「良心」說話了。

親愛的朋友,你知否救人的靈魂,是最大的法律嗎?而最大的誡命,不出愛主、愛人。所以關顧身邊的人靈性的死活,實在義不容辭。向他們宣講與天父修和的福音吧!成功與否,由天父決定,不用我們操心。放心大膽宣講吧,我們祇不過是祂的器皿,略盡綿力而已。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shop.artuk.org, www.sohu.com, grok.com

[Evangelization Series VI]
Can We Maintain Our Reticence? (Matthew 5:33-37)

Let me clarify why the law accepts the procedure of “Oath-taking”. The Jewish culture contributes a lot to the rule of the law. Not only did they leave the posterity the Ten Commandments, but the Jews also enshrines, “Whenever someone kills another, the evidence of witnesses is required to kill the murderer. A single witness does not suffice for putting a person to death” (Numbers 35:30, Daniel 13:36-41). If there is only one witness, what is to be done? With what can we overturn the words of the witness and accept the not-guilty pledge of the defendant? If the witness speaks the truth, shall we set the culprit free because there is one witness short? Thus, invoking God as a witness became a compromise. The Jews believe that nobody dare to call upon the name of God to support his wickedness. The case of two elders framing Susanna illustrates well that having two witnesses is unable to guarantee a fair judgment.

Jesus Christ wants to eradicate this compromise, this oath-taking procedure. The world is big. Besides people who believe in God, there are many who do not believe in the existence of God and those who believe with reservation. Even if they take oath according to the letters of the law, they may not be genuine. Only God knows their conscience. The court of the law is unable to ascertain! The demand of the Son of God is simple and easy, “Let your ‘Yes’ mean ‘Yes’ and your ‘No’ mean ‘No’. Anything more is from the evil one” (Matthew 5:37).

Isn’t “‘Yes’ means ‘Yes’ and ‘No’ means ‘No’”, no need to embellish, to emphasize, to decorate, not to offense sensibility and not to embarrass etc. simple and easy? Regrettably, humanity is contaminated by the “Original Sin”, together with a lack of spiritual exercises, men tend to embellish, to convince, to be diplomatic … Consequently, poison puts on a sweet coat, and the truth is buried under thick layers of dressings. It is evil, isn’t it?

As an aphorism goes, “A four-horse chariot is unable to chase after a spoken word”. Look! According to the narratives of the Synoptic gospels, when Jesus was on trial, didn’t He remain reticent and did not fight for a righteous judgment? Thus, we can follow the example of Jesus and choose to remain silent. However, God’s will be done, like the case of Daniel. God heard the prayer of Susanna, “stirred up the Holy Spirit of a young boy named Daniel” to fight for her justice (Daniel 13:45-49). Notice that this has already gone beyond “oath-taking” and arrived at “speaking from the conscience”.

Beloved brethren. Don’t you know tha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is the supreme law in the Church? The greatest commandment does not go beyond loving the Lord and loving your neighbour. Therefore, there should be no hesitation in taking care of the well-being of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people around you. Proclaim the gospel of reconciliation to them! 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about successes or failures because the Father decides. Proclaim boldly! We are merely His vessels contributing negligible efforts. Amen.
God bless!

Friday, 13 June 2025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I’ve Never Seen a Person Enjoying Virtue Like Beauty

【福傳系列(五)】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瑪5:27-32)

「不可姦淫」(出20:14)是天主頒布的十誡之一,是禁止與婚姻配偶以外的人物發生性行為。禁止的範圍包括婚姻以外的、同性的、自我的或異物的性行為。這誡命的精神是尊重婚姻、尊重身體。尊重婚姻容易明白,因為家庭是社會的基礎,而婚姻就是家庭的基礎。夫妻倆組織一個家庭,先有夫妻關係,然後纔有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關係!家庭擔起了整個社會承先啟後的任務。一個沒有下一代的社會,是一個沒有發展希望的社會,不久便會在歷史中消失了。

但為甚麼身體值得尊重呢?很簡單,因為人的身體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創1:26)。即使是無神論的科學家,還沒有找到千真萬確的證據,否定這句經文!而這句經文所引申的倫理道德,為現代社會所倡議的各種人權,提供了基礎 。祇要是人,就享有人權,他們的身體便應受尊重!作為基督徒,聖保祿教訓我們,信徒的身體是聖神的宮殿(格前6:19)。所以作為耶穌基督的追隨者,怎能不尊重自己和別人的身體,尊重供奉在身體內的天主聖神呢?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犯法的人總可以找到法律條文的破綻和漏洞,逍遙法外!所以耶穌基督從根本入手,教導我們避免「引狼入室」,失足犯姦淫!眼睛是「靈魂之窗」,看美麗的事物使靈魂舒暢,帶來愉快的情緒,原本是一樁美事,而且是一份修煉的功夫。「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大學),「慎獨」是修煉的功夫。可惜人性受到了「原罪」的影響,所追求的不再是「好色」,而是私慾偏情;加上缺乏「四樞德」的修煉,結果失去節制,放任自己的淫念,犯上了千奇百怪的姦淫!難怪孔子也感慨地說:「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衛靈公)

天主子明白關鍵就在「靈魂之窗」。所以祂用誇張的口吻,邀請我們有「壯士斷臂」的態度,既挖眼,又斷臂,培養「好德如好色」的精神。「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 ,為你更好」(瑪5:29-30)!祇有修煉德行,纔能還原被「原罪」所污染了的人性,纔能真實地「好好色,惡惡臭」,而不再追求虛幻的私慾偏情了。

親愛的讀者,這麼振聾發聵的福音,豈能「藏在地下」(25:25),快快宣揚吧!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businessweekly.com.tw, global.udn.com, grok.com,

[Evangelization Series V]
I’ve Never Seen a Person Enjoying Virtue Like Beauty (Matthew 5:27-32)

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 (Exodus 20:14) is one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God gives. It forbids sexual intercourses with someone/something other than our marital spouses. It includes extra-marital, homosexual, solitary or fetishistic sexual behaviours. The spirit of this commandment is to respect marriage as well as to respect body. It is easy to understand why we should respect marriage because famil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marriage is the foundation of families. Husband and wife build a family. It starts with the spousal relationship. Then comes parents, children and siblings etc. Families take up the sustention mission of the entire society. A society without the next generation loses hope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oon it will vanish in human history.

But why does the body worth respect? Simple! It is because the human body was created in the image of God (Genesis 1:26). Even atheist scientists have not found any conclusive evidence to refute this verse! And yet, the ethics and morality derived from this verse provide the foundation of all sorts of human rights modern people advocate. As long as an agent is a person, he enjoys human rights. Their bodies should be respected! As Christians, St. Paul teaches us that our body is a Temple of the Holy Spirit (1 Corinthians 6:19). Thus, how can Christians not respect our own bodies and others’, not respect the Holy Spirit in the bodies?

As an aphorism goes, “The outlaws outwit the sheriff”. People will always find cracks and loop-holes in written laws and take advantage! Thus, Jesus Christ goes to the root and teaches us not to invite the devils and fall into adultery! The eye is the window to the soul. Seeing beautiful things soothes the soul and brings joyful emotions. It is good and can be a spiritual exercise. “‘Making the thoughts sincere’ means allowing no self-deception, such as hating a bad smell and enjoying what is beautiful. This is self-humility. Therefore a superior person is watchful over himself when he is alone” (Liji, Da Xue). Watching over oneself when one is alone is self-discipline and is a spiritual exercise. Regrettably, humanity suffers from the “Original Sin”. Instead of desiring what is beautiful, we crave for concupiscence. Furthermore, with a lack of practice of the Cardinal Virtues, we lose temperance, allowing our lust to commit all sorts of queer acts! No wonder Confucius lamented, “It’s all over! I have not seen one who loves virtue as he loves beauty” (Analects, Wei Ling Gong).

The Son of God knows the key is the “Window to the soul”. In hyperbole, He invites us to have the determination of a strong warrior, to gouge out an eye and amputate an arm in order to disciple a spirit of enjoying virtues as beauty. “It is better for you to lose one of your members than to have your whole body thrown into Gehenna” (Matthew 5:29-30)! Only through practising virtues can we restore the humanity contaminated by the “Original Sin”, genuinely “enjoy true beauty and hate foul stints” and will not crave for concupiscence.

Beloved brethren. How can we bury such a gospel that opens the deaf ears in the ground (25:25)? Go and proclaim it quickly! Amen.
God bless!

Thursday, 12 June 2025

掌握自己的情緒有何難? Is Managing Our Emotions Difficult?

【福傳系列(四)】
掌握自己的情緒有何難?(瑪5:20-26)

在星期二的默想中,我曾說:「我們很容易把『真理』理性化和抽象化,以至『真理』祇在頭腦裡,不在肺腑中!」,今天的福音說明了,真理決不停留在腦袋裡,要實踐到情緒裡去!

憤怒是一種基本的情緒,發怒就是宣洩這情緒。我們稱有些憤怒為「義怒」,是符合理性的和受約束的。其他的發怒,祇是一時的痛快,後果嚴重。例如在中國的戰國時代,我們可以找到「義怒」與肆意「發怒」的對比。事緣秦王嬴政想侵佔安陵,唐睢向安陵君自薦做說客,希望秦王罷手,以免生靈塗炭。知道來意後,嬴政對唐睢發怒說:「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睢從容地答道:「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嬴政立刻投降,放棄侵佔安陵的計劃(戰國策‧魏策四),嬴政總算能在緊急關頭掌握到自己的情緒。但在起初,加音不聽從天主的警告,放任自己的憤怒,結果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亞伯爾(創4:5-8)!可見人不單要「知善惡」,更要掌管和修煉自己的情緒!能掌握到自己和別人的情緒,沒有比這更重要的靈修了!

梅瑟法律有明文規定「不可殺人」(出20:13),是十誡之一;又規定「以命償命」(21:23),但仍要處理一些誤殺或報血仇的個案,所以要經過「裁判」的程序。依據幾個見證人的證言,纔可以宣判死刑,處決殺人犯(戶35:30)。可見「應受裁判」不一定會死!

耶穌基督要求門徒的義德,要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瑪5:20),是甚麼意思呢?天主子要求我們不應像經師和法利塞人那樣僵化地遵守法律條文,而應該以立法的本意和初心,履行法律條文。「不可殺人」的初心就是尊重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創造主!但耶穌基督更進一步地提昇了「不可殺人」的精神,要求門徒掌握自己的情緒。向自己的兄弟說「瘋子」,比說「傻子」的後果更嚴重。說「傻子」祇受「裁判」,未必會死;但說「瘋子」肯定會遭受懲罰,而且是下地獄!

親愛的朋友,耶穌基督的忠告是輕鬆的,並不沉重難做。倘若你發覺到弟兄有埋怨你的事(瑪5:23)…注意,是弟兄埋怨你,覺得你對他不公平!即使你沒有不公平,主吩咐你主動地找你的弟兄,釋出善意,與他修和。看!這完全不是對錯的問題、腦袋的問題,而是修煉情緒的功夫!你主動修和頂多是損失了少許面子或尊嚴。若能少一個敵人,多一個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亞孟。
天主保祐!


生命恩泉
圖片鳴謝:feeds-drcn.cloud.huawei.com.cn, grok.com, creator.nightcafe.studio

[Evangelization Series IV]
Is Managing Our Emotions Difficult? (Matthew 5:20-26)

In the meditation on Tuesday, I said that we “would easily made truth rational and abstract so much so that it remains in our heads and not in our hearts!” The gospel passage today tells us that truth must not remain in our heads. We need to practise it in our emotions!

Anger is basic emotion. Showing fury is venting this emotion. We call some instances of anger “righteous” because they are rational and restrained. Other wraths are gratifying with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example, during the Warring Era in Chinese history, we can easily find contrasts of righteous anger and aggressive anger. One such story goes: Ying Zheng, King Qin wanted to invade Anling. Tang Ju volunteered to lobby, hoping that King Qin would stop lest commoners suffered. After knowing Tang Ju’s intention, King Qin was furious and said, “When an emperor is in wrath, millions die and blood streams for thousand miles!” Tang Ju calmly replied, “When a commoner has to be angry, 2 persons fall, blood streams for 5 steps. The whole country mourns and it is today”. Tang Ju drew his sword and rose. Ying Zheng immediately yielded and abandoned the invasion plan (Zhan Guo Ce, Wei Ce#4). Ying Zheng was sensible enough to manage his emotions at the critical moment. But in the beginning, Cain did not listen to God’s warning. He let his anger take over him and killed his brother Abel (Genesis 4:5-8)! Thus, not only must we know Good from Evil, but we also need to manage and discipline our emotions! There is no spirituality more important than managing our emotions and others’!

Mosaic laws clearly forbid murder (Exodus 20:13). It is one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Moreover, it is stipulated that “You shall give life for life” (21:23). But cases of homicides or blood vengeance need a judgment procedure to decide. The evidence of witnesses is required to kill the murderer. A single witness does not suffice for putting a person to death (Numbers 35:30). Thus, going through judgments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ults in death!

Jesus Christ demands the disciples’ righteousness surpasses that of the scribes and Pharisees (Matthew 5:20). What does it mean? The Son of God demands that we should not observe the letters of the Law rigidly as scribes and Pharisees did. We should follow the letters in the spirit, the original intentions when the regulations were written. The spirit of “Thou shalt not kill” is to respect life and to respect the Creator of life! But Jesus further elevates the spirit of no-murder and demands the disciples to manage their emotions. The consequence of calling his brother a “Fool” is more serious than calling his brother “Raqa” which only receives judgment and not necessarily death. But calling his brother a “Fool” will be punished in hell!

Beloved friends. The advice of Jesus Christ is light and not burdensome. If you recall that your brother has anything against you (Matthew 5:23) … Pay attention, it is your brother who has something against you, feeling that you have been unfair to him! Even if you have done nothing unfair, the Lord tells you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visit your brother, extend your good will and reconcile. Look! It is not a matter of right and wrong which is a rational question. Instead, it is a matter of disciplining your emotions!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reconcile costs you a little face or dignity. If in the end you win a friend and lose an enemy, why not? Amen.
God b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