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12月8日,「聖若瑟年」已開始了一個月,但仍未見官方的中文譯本面世,實在沉不住氣了!
於是找來朋友一起,按英文版譯出,以供中文讀者參考。
功力有限,錯漏難免。還望諸君不嫌卑陋,賜小的片言隻語,不勝感激。
天主保祐!
英文版連結:梵蒂崗英文網站
教宗方濟各
《父親的心腸》宗座牧函
紀念公告大聖若瑟為
「聖教之保障」150周年
以父親的心腸:這就是若瑟怎樣去愛護耶穌,而四部福音都以「若瑟之子」去稱呼耶穌。[1]聖史瑪竇及路加,兩者講述若瑟的篇幅不多,但已足夠讓我們欣賞,若瑟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和出於上主的聖意,交托給他的使命。
我們知道若瑟是一位卑微的木匠(瑪13:55),與瑪利亞訂了婚(瑪1:18; 路1:27)。他是一位「義人」(瑪1:19),隨時準備去完成天父在法律所啟示的(路2:22-27,39)和透過四個夢境所指示的旨意(瑪1:20; 2:13-19,22)。經過一個長而又累的旅程,由納匝肋到達白冷,「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2: 7),若瑟看到默西亞在馬槽裡誕生,他見證到分別代表以色列子民的牧羊人(路2:8-20)與及代表外邦人的賢士(瑪2:1-12)的朝拜。
若瑟有勇氣承擔了作為耶穌義父的身份,耶穌這名字是天使啟示給他的:「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瑪1:21)。據我們所知,對於古代民族,為一個人或一件東西命名,就如亞當在創世紀(創2:19-21)所做的,是為了建立關係。
在耶穌誕生四十日後,若瑟和瑪利亞在聖殿裡把他們的孩子獻給上主,驚奇地傾聽西默盎有關耶穌及他的母親的預言(路2:22-35)。為了保護耶穌免受大黑落德的殺害,若瑟以一個外人的身份在埃及居住(瑪2:13-18)。回國後,他返回加里肋亞一個遠離白冷,他的祖籍、遠離耶路撒冷和聖殿的一個偏僻鄉村納匝肋,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關於納匝肋,曾有這樣的說法:「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的。」(若7:52)真的,「從納匝肋還能出甚麼好事嗎? 」(若 1:46)。有一次,在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之旅中,若瑟及瑪利亞失去了耶穌的蹤影,他們焦急地找尋他,在聖殿裡找到了,他正在與經師們講論聖道。(路 2:41-50)
在天主之母瑪利亞之後,教會訓導最常提及的聖人就是她的淨配聖若瑟,為了更能圓滿地理解他在救贖史的主要角色,我的前輩曾反思福音中有限的資訊。真福庇護九世奉他為「聖教之保障」,[2] 可敬者庇護十二世推薦他為「勞工之主保」[3],聖若望保祿二世奉他為「贖世主之監護」。[4] 普世教會呼求若瑟為「臨終之主保」。[5]
今天正值真福庇護九世公告大聖若瑟為「聖教之保障」(1870年12月8日)一百五十年,我想分享我對這位非同凡響,如此接近我們人性經驗的人物的一些個人反思。正如耶穌所說:「心裡充滿甚麼,口裡就說甚麼。」(瑪12:34)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這幾個月裡,我越來越熱切想分享這些反省。我們在危機中體會到我們的生活「如何與經常被他人忽視的普通人,編織在一起,維繫在一起。這些人沒有在報章雜誌的頭版出現,或在最新的電視節目中出現,但肯定出現在這些日子裡。他們肯定地塑造著這些決定性的歷史事件。醫生、護士、店員和超市工人、清潔工人、護理人員、運輸工人、為提供必要服務和公共安全而工作的男女、義工、神職人員、男女修道人與及很多很多的人。他們明白沒有人可以獨自得救…每天有多少人保持耐心,並給予希望,不散播恐慌,卻分擔責任。不知多少祖父母、父母和老師,通過日常微末的方式,向我們的孩子展示如何調整他們的生活習慣,向前看並鼓勵以祈禱來應對危機,為所有人的益處轉禱,作出犠牲並向上主祈求。」[6]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若瑟身上發現他是一個不顯眼的人物,他每天謹慎而低調地出現 --- 他是我們在遇到麻煩時的代禱者,支持者和指導。聖若瑟提醒我們,那些看來微不足道或者在暗角的人,可以在救贖史中扮演無與倫比的角色。這些人應得到讚賞和感激。
- 一位摯愛的父親
聖若瑟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是瑪利亞的淨配和耶穌的父親。這樣,就如聖金口若望所說:「他為整個救贖史侍奉」。[7]聖保祿六世指出:「若瑟通過將自己的生命,作為救贖目的和聖子降生奧秘的獻祭,來具體表達自己父親的身份。他善用自己在聖家的法律上權威,將自己完全獻身於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之中。由於他在救贖史中的作用,他把自己對家庭之愛的聖召,轉化為整個人的,全心全力的,超越人性的祭獻,這愛是為救世主侍奉,而救世主亦在他的家中日漸成長。」[8]
多謝他在救贖史的角色,大聖若瑟一直被基督徒尊敬為父親,全世界有無數奉他為主保的教堂,眾多的宗教機構、修會、聖職團體都因他的靈修感召,而用了他的名字命名,亦有很多圍繞著他的傳統熱心敬禮。無數聖人聖女熱切地敬禮他。其中一位是聖女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她選擇了他作為護慰者和代禱者,經常向他求助,並得到所求的恩典。聖女大德蘭受到自己經驗的鼓舞,便游說其他人培養對大聖若瑟的敬禮。[9]
每本祈禱書都載有對聖若瑟的禱文。逢星期三,特別是三月,傳統上的聖若瑟月,眾人都會誦唸獻給他的特別禱文。[10]
人們對若瑟的信靠可見之於「搵聖若瑟啦」這句慣用語,這措辭使我們想起埃及的飢荒,那時人民向法郎呼求糧食;法郎對埃及民眾說:「你們到若瑟那裡去,照他對你們所說的做。」(創41:55)。法郎指的是雅各伯的兒子若瑟,他因兄弟們的嫉妒而被賣作奴隸(創37:11-28)。據聖經所載,他後來卻成了埃及宰相。(創41:41-44) 作為達味的後裔(瑪1:16-20),耶穌是根據納堂先知給達味的應許,從他那裡繁衍出來的。(撒下7)作為納匝肋人瑪利亞的淨配,聖若瑟站在新舊約之間的十字路口。
- 一個溫柔慈愛的父親
若瑟看到耶穌每天都在「智慧和身量,並在天主和人前的恩愛上,漸漸地增長」(路2:52)。一如上主對以色列所做的,若瑟也這樣給耶穌做了:他握著耶穌的手,教他走路。對他來說,他就像父親一樣「高舉嬰兒到自己臉頰,俯身餵養他們」(歐11:3-4)。在若瑟那裡,耶穌看到了上主的温柔愛心:「就如父親怎樣憐愛自己的兒女們,上主也怎樣憐愛敬畏自己的人們」(詠103:13)
在會堂裡誦唸聖詠的時候,若瑟肯定會一次又一次地聽到以色列的上主是慈愛的上主,[11]「上主對待萬有,温和善良,對祂的受造物,仁愛慈祥。」(詠:146:9)。
透過我們的軟弱,救贖史以「在絶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羅4:18)而成就出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天主只運用我們做得較為好的部分來成就大業,但祂大多數的計劃,儘管我們脆弱,還是以這些脆弱來實現。因此,聖保祿可以說:「免得我因那高超的啟示而過於高舉自己,故此在身體上給了我一根刺,就是撒殫的使者來拳擊我,免得我過於高舉自己。關於此事,我曾三次求主使它脫離我;但主對我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纔全顯出來。』所以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格後2:7-9)。
因為這是整個救贖工程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用温柔的憐憫來看待自己的軟弱[12]。
撒殫要我們看到並責難我們的脆弱,而聖神則以温柔的愛光照這些脆弱。溫柔地觸摸我們內心的脆弱是最好的方法。指責及評斷別人,往往表示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弱點和缺失。只有温柔的愛纔能將我們從「控告者」的圈套解救出來。(默12:10)。這就是為甚麼與天主的慈悲相遇是那麼重要,尤其是在修和聖事中,我們在那裡體驗到祂的真理和温柔。吊詭的是,魔鬼也會向我們講真理,但牠這樣做只是為了譴責我們。天主的真理不作譴責,而是歡迎、擁抱,支持和寬恕我們。這真理總是像耶穌比喻中的慈悲父親一樣,向我們展示自己(路15:11-32)。它跑出來迎接我們,恢復我們的尊嚴,使我們重新站起來,為我們感到高興,因為,正如父親所說:「因為我這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15:24)。
即使透過若瑟的恐懼,天主的旨意,祂的歷史和祂的計劃仍繼續運行。若瑟教導我們,對天主的信仰包括,即使在我們的恐懼、我們的脆弱和我們的軟弱中,相信祂仍然運作。在生命的狂風暴雨中,我們永遠不要害怕讓主帶領我們前進。時不時,我們想望能掌控一切,但上主總看到更宏大的局勢。
- 一個順從的父親
正如祂對瑪利亞所做的一樣,上主以夢境向若瑟啟示祂的救贖計劃。在聖經及所有古老民族,都以夢境作為上主宣示自己旨意的方法。[13]若瑟對瑪利亞不可思議的懷孕深感困擾,他不想「公開羞辱她」,[14]因此他有意「暗暗地休退她」(瑪1:19)
在第一個夢,一位天使幫助他解決了嚴重的兩難:「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瑪利亞,因為那在她內受生的,是出自聖神。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起名叫耶穌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罪惡中拯救出來」(瑪1:20-21)若瑟立即作出回應:「若瑟從睡夢中醒來。就照上主的天使所囑咐的辦了,娶了他的妻子」(瑪1:24)。順從使他可以克服困難,沒有傷害瑪利亞。
在第二個夢,天使告訴若瑟:「起來,帶著嬰孩和祂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裡,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祂殺掉。」(瑪2:13)。若瑟不管艱辛,毫不猶豫地服從了:「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祂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留在那裡,直到黑落德死去。」(瑪2:14-15)。
在埃及,若瑟耐心地等待天使告訴他何時安全回家。在第三個夢,天使告訴他,那些試圖謀殺那孩子的人已經死了,並囑咐他出發,把孩子和他的母親帶走,回到以色列地(瑪2:19-20)。若瑟很迅速地遵從了:「他便起來,帶了孩子和祂的母親,進了以色列的地域」(瑪2:21)。
在回程中,「一聽說阿爾克勞繼他父親黑落德作了猶太王,就害怕到那裡去;夢中得了指示後」─這是第四次了─「便退避到加里肋亞境內。去住在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中。」(瑪2:22-23)
聖史路加在他的福音告訴我們,若瑟蹈上了從納匝肋到白冷漫長而艱難的旅程,要在凱撒奧古斯都的人口普查中,返回他的家鄉登記。耶穌在那裡誕生了(路2:7),祂的出生與其他孩子一樣,都記錄在帝國的檔案冊中。聖路加特別關注地告訴我們,耶穌的父母遵守了法律的所有規定:對耶穌行割損禮、對分娩後的瑪利亞的取潔禮、將首生子祝聖給上主(2:21-24)[15]
在每個境況下,若瑟都宣示了他的「願照祢的話成就於我罷」,就像天使報喜時的瑪利亞和在山園祈禱時的耶穌。
作為一家之主,若瑟教導耶穌按天主十誡(出20:12),服從父母(路2:51)。
在納匝肋的隱居歲月中,耶穌在若瑟那裡學習了遵行天父的旨意。那將是祂的日用糧(若4:34)。甚至在革責瑪尼園,這一生中最困難的時刻,耶穌選擇了遵行天父的旨意,而不是他自己的意願[16],他「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希伯來書》的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耶穌「由所受的苦難,學習了服從。」(希5:8) 所有這些都清楚地表明:「聖若瑟被上主召喚,實踐父職,直接服事耶穌自己和祂的使命」,如此一來,「時期一滿,他在救恩的奧秘中充份地合作,並且成為了真正的救恩僕人。」[17]
- 一個胸襟廣闊的父親
若瑟無條件地接受了瑪利亞。他堅信天使的話。「若瑟內心的高尚,使他按照愛德來處理法律上的問題。與當今世界,對婦女廣泛的心理、語言和身體暴力相比,若瑟的確是一個應受尊敬和明智的男士。即使他未能了解當前的大局,他還是決定保護瑪利亞的名節、尊嚴和性命。在猶豫不決時,天主啟迪了他的判斷力。」[18] 在生活中,常常發生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情。我們的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失望和反叛。若瑟卻放下自己的想法,去接受事態的發展;當事件看來是難以理解時,他欣然接受,負起責任,並讓這事件成為他自己歷史的一部分。除非我們與自己的過去冰釋前嫌,否則我們將無法向前邁出一步,因為我們始終受制於自己的期望和隨之而來的失望。若瑟為我們描繪的靈性之路,不是一條辯解之路,而是接納之路。只有通過這種接納,這種和解,我們纔能開始瞥見更廣闊的歷史和更深睿的含義。我們幾乎可以聽到約伯對他的妻子,激烈回應的回響。後者曾慫恿約伯反抗降臨在他身上的邪惡:「難道我們只由天主那裡接受恩惠,而不接受災禍嗎?」(約2:10)
若瑟當然不是被動的無奈,而是勇敢而堅定的積極。在生活中,欣然接納展示出聖神賜予的「剛毅」之恩。只有上主纔能給我們力量,接受生活的不如意事,包括一切矛盾,挫折和失望。
耶穌顯現在我們中間是天父的恩賜,天父使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深入地與自己有血有肉的過去修和,即使我們無法完全理解它。
正如上主告訴若瑟:「達味之子,不要怕」(瑪1:20),所以祂好像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即使事情非我們所願,我們需要放下所有憤怒和失望,接受現實。不是一味無奈,卻要滿懷希望和勇氣。這樣,我們就能開放更深層的生命意義。如果我們有勇氣按照福音去生活,我們的生命就會奇蹟般重生。如果一切似乎都出錯了,或者某些困難無法修復,但這也不重要。上主可以使花朵從石地上綻放出來。縱然我們自責,「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祂原知道一切。」(若一3:20)。
在這裡,我們再次遇到那種基督徒的務實作風,他接受所有存在的事物。現實以其神秘的和無法還原的複雜性,承載著存在的意義,包括其所有的光與影。因此,宗徒保祿可以說:「而且我們也知道: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祂的人,就是那些按祂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羅8:28)。聖奧思定補充說,「甚至那被稱為邪惡的」[19] 從這個宏觀的角度來看,信仰賦予每一事物意義,無論它怎樣快樂,怎樣悲傷。
我們也不要以為信仰,意味著找到輕率的和安慰人的解決方案。耶穌基督教導我們的信仰,就是我們在聖若瑟身上看到的;他沒有尋找捷徑,而是睜大眼睛,面對現實並承擔個人責任。
若瑟的態度鼓勵我們不分彼此地接納和迎合他人的實況,且要特別關心弱者,因為上主揀選了懦弱的人(格前1:27),祂「是孤兒的慈父,是寡婦的保護。」(詠68:6)。是主命令我們要愛我們中間的陌生人[20]。我認為耶穌是從聖若瑟那裡,汲取「浪子與慈父」比喻(路15:11-32)」的靈感。
- 一個具創造力的勇敢父親
如果所有真正內心療癒的第一步,是接受我們個人的歷史,甚至擁抱我們生命中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事物,我們必須添加另一個重要元素:富創造力的勇氣。在我們處理困難時,特別明顯。面對困難,我們要麼放棄並走開,要麼與之交戰。有時,困難會激發出我們沒有想及的潛能。當我們閱讀耶穌的童年事蹟時,我們經常想知道為甚麼上主沒有以更直接和明確的方式行事。然而,上主是通過人和事去行事的。上主揀選若瑟去展開救贖史的序幕。他是上主拯救孩子和他母親的真正「奇蹟」。上主信賴若瑟富創造力的勇氣來行事。若瑟抵達白冷,沒有找到瑪利亞可以分娩的地方,便找了一個馬棚,並盡其所能,將馬棚變成一個迎接天主子降世的温馨之家(路2:6-7)。面對大黑落德想要殺害孩子,迫在眉睫的危險,若瑟在夢中再次得到警告要保護那孩子,於是半夜起身,準備逃亡往埃及去。(瑪2:13-14)
浮光掠影地閱讀這些故事,通常會令人以為世界是弱肉強食,任由霸主來攞佈。但是福音的「好消息」在於表明,對於俗世強權的所有傲慢和暴力,上主總找到實現祂救贖的方法。同樣,有時我們的生活似乎也受到有權勢者的攞佈,但是福音向我們展示了甚麼是重要的。只要我們表現出與納匝肋的木匠相同的,富有創造力的勇氣,上主就會找到拯救我們的方法。納匝肋的木匠總是信賴上主的聖意,就能把問題變成機會。
如果上主有時似乎沒有幫助我們,那肯定並不意味著天主已經放棄了我們,而是天主信任我們有能力去計劃、去創造條件和自己去尋找解決方案。
癱子的朋友們表現出了這種富創造力的勇氣,他們把癱子從屋頂縋下來,把他送到耶穌面前(路5:17-26)。困難並沒有阻礙那些朋友的大膽和堅持。他們堅信耶穌可以治癒這個人,「但因人眾多,不得其門而入,遂上了房頂,從瓦中間,把他連那小床繫到中間,正放在耶穌面前。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說:『人啊!你的罪赦了。』」(路19-20)。耶穌認可了他們尋求將生病的朋友,帶到祂身邊的富創造性的信念。
福音沒有告訴我們瑪利亞、若瑟和聖嬰在埃及呆了多久。然而,他們需要吃飯,找房子和工作。填上這些細節並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聖家必須像其他家庭一樣面對具體的生活問題,就像我們許多遷移流徙的兄弟姐妹,他們今天同樣冒著生命危險,逃避不幸和飢餓。在這方面,我認為聖若瑟,是特別為所有因戰爭、仇恨、迫害和貧窮而被迫逃離家園的難民的主保。
在若瑟扮演的每個角色的結尾,福音告訴我們,他起來,帶了孩子和他的母親,按照天主的命令去做(瑪1:24;2:14,21)。的確,耶穌和他的母親瑪利亞是我們信仰中最寶貴的寶藏[21]。
在天主的救贖計劃中,耶穌與他的母親瑪利亞是「密不可分」的,後者「沿著信仰之旅邁進,並忠實地保存與她的兒子的結合,直到她站在十字架下」[22]。
我們應該經常考慮我們自己是否正在保護耶穌和瑪利亞,因為他們也是不可思議地,託付了給我們照顧和保護。天主子以極脆弱的狀態降臨到世上,祂需要若瑟的捍衛,保護,照料和撫養。上主信任若瑟,瑪利亞也信任若瑟。瑪利亞在若瑟身上,找到了一個不僅會挽救她的性命,而且會永遠供養她和她兒子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聖教之保障」非聖若瑟莫屬,因為教會是「基督奧體」在歷史上的延續,一如瑪利亞對教會的母愛,展現了她是「教會之母」的身份[23]。若瑟對教會延續性的保護,是繼續保守著那孩子和他的母親;而我們對教會的熱愛,也讓我們繼續疼愛著那孩子和他的母親。
他日,那孩子會繼續說:「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所做的」(瑪25:40)。結果,每個貧窮,有需要,受苦或垂死的人,每個無家可歸的人,每個囚犯,每個病人,都成了若瑟繼續保護的「孩子」。為此,聖若瑟成為不幸、有需要者、流亡者,受苦者,窮人和垂死者所呼求的保護者。結果,教會不能不對我們最少的兄弟姐妹表現出特別的愛,因為耶穌對他們特別關心,並休戚相關。我們必須從聖若瑟那裡學習同樣的照顧和責任。我們必須學會愛那孩子和他的母親,愛聖事和愛德服務,愛教會,愛窮人。這種種現實,就是那孩子和他的母親。
- 一個工作中的父親
自從教宗良十三世的【新事物】通諭起,天主教所頒佈的社會訓導,都強調了聖若瑟與勞動的關係。聖若瑟是一個木匠,誠實地賺錢養家糊口。耶穌從他身上學到了「能吃從雙手賺來的食物」的價值、尊嚴和喜悅。在我們今天,當就業再次成為一個迫切的社會問題,甚至在這幾十年來享有一定程度繁榮的國家中,失業有時也會達到創紀錄的水平時,人們實需要重新認識「有尊嚴的工作」的重要性,而聖若瑟就是一個模範的主保。
勞動是參與救恩工作的一種手段,是加快天國的來臨,發展我們的才智和能力、為社會及致力「四海之內皆兄弟」而服務。勞動不僅成為成就自己的機會,而且也成為滿全家庭─這個社會基本單元─的機會。一個沒有工作的家庭特別容易受到困難、焦慮、分居甚至破裂的傷害。沒有工作來確保每個人都能過有體面的生活時,我們如何談論人性尊嚴?
勞動者,無論他們從事何種工作,都在與上主合作,並以某種方式成為我們周圍世界的創造者。我們這個時代的經濟、社會、文化和靈性上的危機,傳召我們所有人去重新發現工作的價值、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來造就一個新的「常態」,一個沒有人會被拒諸外的常態。聖若瑟的工作提醒我們,上主降生成人時,並沒有鄙視工作。由於新冠肺炎大流行,失業率上升,影響了很多兄弟姐妹。這情況傳召我們重新檢討生活上的優次。讓我們懇請聖若瑟,一位勞動者,幫助我們找到表達我們的堅定信念:沒有年輕人,應該是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家庭,應該失業!
一個形影不離的父親
波蘭作家Jan Dobraczyński在《父親的影子》一書[24]中,以小說的形式講述了聖若瑟的生活,他用令人回味的形像──影子──來形容若瑟。若瑟與耶穌的關係,有如天父在塵世上的影子:他守護並保護耶穌,永不讓他獨自去走自己的路。我們可以想像到梅瑟對以色列人說的話:「在曠野裡,你也看出上主你的天主在你所走的長途中,攜帶你,如同人攜帶自己的兒子一樣…」(申1:31)。若瑟以類似的方式,一生扮演著父親的角色。[25]父親不是「生」出來,而是「做」出來的。一個男人不是僅僅將一個孩子帶到世界上來,便成為父親,而是要通過承擔照顧這個孩子的責任,纔成為父親。只要一個人承擔起另一個人的生命,他就以某種方式成,為那個人的父親。
今天的孩子看起來常常像個孤兒,沒有父親。教會也需要父親。聖保祿對格林多人的話語仍然合時:「你們縱然在基督內有上萬的教師,但為父親的卻不多」。(格前4:15)。每位神父或主教都應該能夠與宗徒一起說:「我在基督耶穌內藉福音生了你們」(同上)。保祿也這樣稱呼迦拉達人:「我的孩子們!我願為你們再受產痛,直到基督在你們形成為止」(迦4:19)
身為父親,必需把孩子們引進生命和現實中。不要阻擋他們發展,亦不要過分保護或佔有,而是要讓他們能夠為自己作決定,享受自由並探索新的可能性。也許由於這個原因,若瑟在傳統上被稱為「若瑟至潔者」。這稱號不單單是慈愛的標記,而是總結了「佔有慾」的反面。「貞潔」是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擺脫佔有慾的束縛。只有當愛是貞潔的時候,它纔是真正的愛。佔有的愛最終會變得危害:它會監禁,束縛和製造痛苦。上主自己以貞潔的愛去愛人類。祂甚至讓我們有誤入歧途和與祂作對的自由。愛的邏輯永遠是自由的邏輯,若瑟知道如何以非凡的自由去愛。他從未使自己成為事物的中心。他沒有顧及自己,反而專注於瑪利亞和耶穌的生活。
若瑟不僅從自我犧牲中獲得幸福,還從「自我餽贈」中獲得幸福。在他身上,我們從沒有看到挫折,只有信任。他耐心的沉默是具體表達信任的前奏。今天的世界需要父親,不需要暴君。暴君對他人作威作福來補償自己的欠缺。世界不要那些混淆權威與專制、服務與奴役、商討與壓迫、慈善與福利心態、力量與毀滅。每一個真正的聖召都源於自我的餽贈,那是成熟犧牲的成果。鐸職與獻身生活同樣需要這份成熟。無論我們的聖召是甚麼:是婚姻,獨身還是守貞,倘若我們的自我餽贈,祇停留在犧牲層次,這樣的餽贈是無法圓滿的。倘若是這樣,原本是表現愛的美麗和喜悅的標誌,會變成遺憾、悲傷和沮喪的表情。
當父親拒絕迫使他們的孩子,過父親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時,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景象便打開了。每個孩子都承載著一個獨特的奧秘,只有尊重孩子自由的父親,纔能掲示它神秘的面紗。當一位父親變得「無用」時,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變得獨立,並且可以無需陪伴地走著人生的道路時,這纔是他最是父親和教育者的時候。他變得像若瑟一樣,總是知道他的孩子不是自己的,而是託付給他照顧的。最後,這就是耶穌希望我們理解的道理:「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瑪23:9)。
在我們履行父職的時候,我們都應牢記,它不是要擁有,而是一個指向更大的父親的身份的「標誌」。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若瑟:天父的影子,「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5)。聖若瑟與天主子,如影隨形。
天主告訴聖若瑟:「起來,帶著孩子和他母親(瑪2:13)。
這宗座牧函的目的是增加我們對這位偉大聖人的愛,鼓勵我們懇求他為我們轉禱,並效法他的聖德和熱忱。
的確,聖人的正當使命不僅是傳奇蹟和恩典出現,而是像亞巴郎[26]和梅瑟[27]一樣,在「天主面前」為我們代禱,亦像耶穌一樣作「中保」(弟前2:5),祂是我們與天父之間的「護慰者」(若一2:1),並且「因為祂常活著,為他們轉求」(希7:25;羅8:34)。
聖人幫助所有信徒,履行「被邀請,並有責任獲致聖德及蒙召的成全。」[28]。聖人們的生活是「福音是可以實踐」的具體證明。
耶穌告訴我們:「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瑪11:29)。聖人的生活也是可以效法的。聖保祿說:「你們要效法我!」(格前4:16)[29]。聖若瑟憑著有說服力的沉默,說了同樣的話。
在眾多聖人所立的模範前,聖奧思定問自己:「他們能做的,你做不到嗎?」當他呼喊說:「我愛祢太晚了,萬古常新的『美』!」他便走近皈依一步。[30]
我們只需要向聖若瑟祈求恩典中的恩寵:我們的皈依。
現在讓我們向他禱告:
啊!贖世主之守護者,
童貞聖母瑪利亞之淨配。
天主把獨生子託付給您,
瑪利亞把信任交給您;
基督在您的陪伴下降生成人。
有福的大聖若瑟,
求您展示父親的形象,
並引導我們走上生命的道路。
求您為我們爭取恩寵、憐憫和勇毅,
並捍衛我們免於凶惡。亞孟。
方濟各 於羅馬,拉脫朗大殿,
2020年12月8日,
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本人任教宗的第八年。
[1] Lk 4:22; Jn 6:42; cf. Mt 13:55; Mk 6:3.
[2] S. RITUUM CONGREGATIO, Quemadmodum Deus (8 December 1870): ASS 6 (1870-71), 194.
[3] Cf. Address to ACLI on the Solemnity of Saint Joseph the Worker (1 May 1955): AAS 47 (1955), 406.
[4] Cf. Apostolic Exhortation Redemptoris Custos (15 August 1989): AAS 82 (1990), 5-34.
[5]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1014.
[6] Meditation in the Time of Pandemic (27 March 2020): L’Osservatore Romano, 29 March 2020, p. 10.
[7] In Matthaeum Homiliae, V, 3: PG 57, 58.
[8] Homily (19 March 1966): Insegnamenti di Paolo VI, IV (1966), 110.
[9] Cf. Autobiography, 6, 6-8.
[10] Every day, for over forty years, following Lauds I have recited a prayer to Saint Joseph taken from a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prayer book of the Congregation of the Sisters of Jesus and Mary. It expresses devotion and trust, and even poses a certain challenge to Saint Joseph: "Glorious Patriarch Saint Joseph, whose power makes the impossible possible, come to my aid in these times of anguish and difficulty. Take under your protection the serious and troubling situations that I commend to you, that they may have a happy outcome. My beloved father, all my trust is in you. Let it not be said that I invoked you in vain, and since you can do everything with Jesus and Mary, show me that your goodness is as great as your power. Amen."
[11] Cf. Deut 4:31; Ps 69:16; 78:38; 86:5; 111:4; 116:5; Jer 31:20.
[12] Cf. Apostolic Exhortation Evangelii Gaudium (24 November 2013), 88, 288: AAS 105 (2013), 1057, 1136-1137.
[13] Cf. Gen 20:3; 28:12; 31:11.24; 40:8; 41:1-32; Num 12:6; 1 Sam 3:3-10; Dan 2, 4; Job 33:15.
[14] In such cases, provisions were made even for stoning (cf. Deut 22:20-21).
[15] Cf. Lev 12:1-8; Ex 13:2.
[16] Cf. Mt 26:39; Mk 14:36; Lk 22:42.
[17] SAINT JOHN PAUL II, Apostolic Exhortation Redemptoris Custos (15 August 1989), 8: AAS 82 (1990), 14.
[18] Homily at Mass and Beatifications, Villavicencio, Colombia (8 September 2017): AAS 109 (2017), 1061.
[19] Enchiridion de fide, spe et caritate, 3.11: PL 40, 236.
[20] Cf. Deut 10:19; Ex 22:20-22; Lk 10:29-37.
[21] Cf. S. RITUUM CONGREGATIO, Quemadmodum Deus (8 December 1870): ASS 6 (1870-1871), 193; BLESSED PIUS IX, Apostolic Letter Inclytum Patriarcham (7 July 1871): l.c., 324-327.
[22] SECOND VATICAN ECUMENICAL COUNCIL, Dogmatic Constitution on the Church Lumen Gentium, 58.
[23]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963-970.
[24] Original edition: Cień Ojca, Warsaw, 1977.
[25] Cf. SAINT JOHN PAUL II, Apostolic Exhortation Redemptoris Custos, 7-8: AAS 82 (1990), 12-16.
[26] Cf. Gen 18:23-32.
[27] Cf. Ex 17:8-13; 32:30-35.
[28] SECOND VATICAN ECUMENICAL COUNCIL, Dogmatic Constitution Lumen Gentium, 42.
[29] Cf. 1 Cor 11:1; Phil 3:17; 1 Thess 1:6.
[30] Confessions, VIII, 11, 27: PL 32, 761; X, 27, 38: PL 32, 79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