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大部份人都有「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毛病,就是一種「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想法或假設」的傾向!所以,很多人祇看見自己所相信的,自己想看見的事物。
你有這種傾向嗎?以下遊戲,你會怎樣選擇呢? A?
聲明:「響音(A, E, I, O, U)咭背面是雙數。怎樣揭兩張咭來驗證這聲明呢?」
今天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資訊泛濫的日子,這種「確認偏誤」以不可想像的速度增加,造成態度極化,信念膠著,先入為主,把不相關的事物也連在一起!大家祇會聽取同聲同氣的意見,加強自己的徧見,享受著「回聲室效應」。在整個大中華地區,這三個月來,因著發生在香港的動盪夏天,正瀰漫著一片「確認偏誤」的氛圍。
- 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眼中,香港的示威者是忘恩負義的「暴徒」,向警察掟磚,有警察受傷;衝擊破壞立法機關;掟氣油彈,包圍警署,縱火,破壞公共設施…他們甘心做外國分裂祖國的馬前卒,正在策動「顏色革命」,喊「光復香港」口號,塗污踐踏國徽國旗,侮辱國家主權…所以不能向「暴徒」屈服,答應他們任何的訴求。為甚麼有這種結論呢?因為先入為主,認定外國人亡我中國共產黨之心不死。更有甚者,當在上者認為鹿是馬的時候,在下的有誰敢說是鹿呢?
- 在香港特區政府的架構裡,特首在憲法上要服事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市民。但他們很清楚知道,他們不能同時服事兩個主子。所以他們放棄高度自治,祇能忠心耿耿地服從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處理:抗爭者多是「廢青」,是寵壞了的大孩子,做事不顧後果,是通識教育出了問題,教壞了這一代人…惟有出動防暴警察「教仔」、「四點鐘江Sir」記者招待會;出盡語言偽術,拖延時間;運用一切法例,「止亂制暴」。
- 在香港警察的眼中,特首說是「暴動」,他們不可以說是「騷亂」。在面前的不再是他們有責任保護的市民,而是搗亂社會秩序的「曱甴」,並且是有能力危害他們性命和他們家眷的「曱甴」。所以有理由保護自己,不展示委任證,派臥底捉拿危險份子。理應罪不及妻兒,現在卻被「起底」,宿舍被襲,開學又恐兒子受欺凌…所以他們會不用多作專業判斷,自然反應地揮動手上的警棍;記者社工,全是敵人,協助「曱甴」偷襲同袍 …
- 上街的「和理非」群眾,因為人數眾多,成份複雜,任何標籤都會犯上「以偏概全」的毛病。但為了方便討論,惟有略舉一二。
a) 在部份人眼中,覺得現在若不發聲,恐怕以後再沒有機會發聲。首先,政府偽善地為台灣的死者討公道,默許警方濫暴,不出示委任證,「四點鐘江Sir」不斷自暴其短…
這場運動是「雨傘運動」的延續,有「問誰還未發聲」,有「連儂場」;不過沒有「大台」,是一場「Be Water運動」;有不同的英雄人物出現「硬淨哥」、蒙面彈叉人(有Hunger Game裡Jennifer Lawrence的影子);他們是「義士」,不是「勇武派」…警察是走狗,與黑社會合作無間,無差別濫暴,用過期的催淚彈,傷害無辜市民…
b) 另一些人,可能覺得從前沒有為下一代爭取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政治制度,現在不做,再沒有機會了。所以銀髮族也上街。可是,眼見青年人被扭斷手,被打爆眼,被性侵…覺得非常慘痛,警察喪盡天良,是名副其實的「黑警」!
c) 有些人覺得河水不斷侵犯井水,不上街,將來再沒有機會謀生,因為「大灣區」祇是吞噬香港特區,取代「一國兩制」的戰略,今次運動的根源,是共產黨內部「習派」和「江派」在權鬥,有人希望香港發生動亂,可以派解放軍入城鎮壓,從中取利…所以大家不理會種種危險訊號,堅持了整個夏天。 - 在留下繼續衝擊的「勇武」派眼中,祇看見警察變成了政治工具,不停地「濫暴」和「濫捕」,白色恐怖的打手;中央人民政府正在打壓,連卑微的五個訴求,也堅決不給予半點恩情、一點希望。教他們在未來歲月,如何愛國呢?他們惟有把自己的生命、前途押上,水銀瀉地般地死諫…
- 在受盡了二等公民待遇之苦,如今喜見祖國崛起,帶來無限興奮的海外華人眼中,樂意接受祖國定性香港的暴徒是「港獨」;為在加拿大、澳洲等地方,享受著言論自由的大陸人,毆打表示與港人團結的香港留學生,而額手稱慶!
但我仍相信,無論是警察或是暴徒,是特首還是掃街的清潔工人,銀髮族或是爆眼的救護員…所有人都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的,是有能力尋求真理的。當大家仍然覺得自己對,對家錯的時候,請記住,我們都是一家人,住在同一屋簷下,我們每個人都是天主的肖像。
六大宗教領袖已呼籲各方停下,休戰兩個月來冷靜地尋求出路,特首亦宣布撤完修例修訂。但願堅持「不撤不散」的群眾,履行承諾。讓我們停下來,休息一會,像多疑的多默 Doubting Thomas 宗徒一樣,要求看見相反的證據纔相信。
耶穌基督曾警告說:「你們如果是瞎子,就沒有罪。」(若9:39-41)如果我們因懶惰而成為瞎子,我們便罪大惡極了!如果我們仍堅持己見,不停下來反省,我們罪大惡極了!
聖多默宗徒,為我等祈。亞孟。
圖片鳴謝:https://www.forbes.com/sites/peterlazaroff/2016/09/28/confirmation-bias/#81f935d4b7d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