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Wednesday, 7 January 2009

華隱書院 vs. 樹寅書院

「仁」者見「仁」

華『隱』

某日,正當 郭Sir 回應「大自然的呼喚」時,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一個疑問。為甚麽「華仁書院」、「皇仁書院」會讀成「華隱書院」、「皇隱書院」?而「樹仁書院」仍舊讀成「樹寅書院」呢?(對不起, 郭Sir 對上述名校,絕無不敬之意。若閣下覺得受到侮辱, 郭Sir 賠過不是。)
大袁Sir 認為這是「約定俗成」, 郭Sir 覺得 大袁 Sir 的答案未能滿足他的求知慾,以至在晚飯時仍喃喃自語。郭家二少爺問明原委,便執筆疾書,以解老父胸中悶氣。郭家二少爺,誠孝子也。 
(re-directed from http://www.stc.edu.hk/2005/subjects/rs/2000/Stories/stc_yc/answer1.asp?id=182)


Sir忽發奇想,為甚麼我們讀「皇仁書院」「九龍華仁書院」的簡稱時,都會將「仁」字變調,但「樹仁大學」卻不會變調呢?
它們「變調」的情況是這樣的:
「皇仁」/wong4 jan2/*
「華仁」/waa4 jan2/
「樹仁」/syu6 jan4/

何文滙曾在自己的著作提及過有關「變調」的問題,稱「粵語口語往往把低聲調的字讀成高聲調,取其脣吻流易,我們稱之為『變調』。這尤以陽平聲為甚。」**加上陽平聲是粵語中最低音的聲調,連續出現時,尤其難讀,如黃仁龍、陳文媛這些名字,實在不是好聽好讀的名字。
大部份「變調」的情況,聲調會改為陰上聲或陰平聲。如「南洋」、「上樓」、「還錢」這些詞語,都是把陽平聲變為陰上聲,「皇仁」和「華仁」的「仁」字就是這一類情況。如果想找更多例子,讀者不妨看看《粵音平仄入門》中「變調」那一節。
加上之前提過陽平聲連讀時的困難,這能夠解釋到為何「皇仁」和「華仁」需要變調,而「樹仁」卻不用變調了。口語傾向採用有變化的聲調,「皇」「華」兩字都是陽平聲,配「仁」字組成詞語,讀起來聲調沒有變化,低沉又難聽難讀,但「樹」字為陽去聲,比「仁」字聲調稍高,讀起來自高流向低,即使不用變調已經聽起來有變化了,故沒有變調的需要。
在這個話題上,有兩件事情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變調」是說話音的問題,不是讀書音的話。即當我們運用口語的時候才需要「變調」,但吟詩、誦詞時就必須受該文體的平仄限制,按讀書音來唸。
第二,基於語音流變的原故,口語「必然地」有一定程度是約定俗成的,並非大是大非的辯題。以前有人提出,如「任」這個姓氏,應讀作/jam4/,與「淫」同音。那時,任劍輝的「粉絲」立即出來抗議。又如「費」這個姓氏,由於「古無輕唇音」,原讀作/bei3/,與「秘」同音,多數被誤讀成/fai3/,與「廢」同音。但我卻曾聽過音樂界德高望重的費明儀女士,在公開場合把自己的姓氏讀成/fai3/。

那麼,無論誰把「皇仁」讀成/wong4 jan2/、「華仁」讀成/waa4 jan2/,也有一定程度是約定俗成的。岔開來說,樹仁大學的學生不會稱自己的學校作「樹大」,因為「樹大招風」嘛!他們會稱自己的學校作「仁大」,聽起來像「全國人大常委會」,這不正正是他們校內的風俗嗎?至於「香港能仁書院」是否可以讀作「能仁」/nang4 jan2/呢?就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為書寫方便之故,以上拼音字母根據黃錫凌《粵音韻彙》的拼音法,與何文滙博士所用的國際音標不同,讀者應注意兩者之別。
**何文滙,《粵音平仄入門.粵語正音示例》第七版,喜閱文化編輯委員會,香港,2005,頁18-20。

郭家二少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