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Sunday, 3 August 2025

痛定思痛! Reflect Only When It Hurts!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丙年
主題:痛定思痛! Reflect Only When It Hurts!

問問大家,去馬會投注站買「六合彩」、買馬、過澳門或者上郵輪出公海賭博等等,有沒有犯「十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在起初」開始說!在起初,天主創造了一個適合人類生活的天地,並命令人類代表祂管理這個世界,所以我們應該勞動;又因為人類有「天主肖像」的尊嚴(創1:26),不是奴隸(出20:8-11),所以「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路10:17)。但人心不足,心存僥倖,希望以小博大。中國人尤其喜歡賭博,不但可以贏錢,而且賭博過程令人亢奮。不過,贏錢純屬僥倖,是不勞而獲,動機是一個「貪」字!「貪婪」是「七罪宗」之一,是誘惑而不是罪。所謂「願賭服輸」,賭博輸了錢是自願的。基於上述種種理據,我們可以肯定,參予「賭博」並沒有犯十誡。可惜,賭博帶來的亢奮容易令人上癮,而很多人缺乏「四樞德」中「節制」的美德,結果傾家蕩產,禍及妻兒朋友!這樣就犯十誡了!

主耶穌在「山中聖訓」中,曾經提高三條誡命的要求!例如:「不可殺人」,耶穌基督把要求提高到「不可發怒」(瑪5:22)。「憤怒」是「七罪宗」之一,如上所說,「憤怒」是誘惑而不是罪。但是,一旦管理不好自己的憤怒,再加上「嫉妒」,就會好像加音一樣,殺了自己的弟弟亞伯爾(創4:8)。可見管理好「七罪宗」的誘惑是很重要的。其餘兩條誡命是「不可姦淫」和「不可發虛誓」,卻沒有「不可偷盜」!難道「七罪宗」中的「貪婪」並不嚴重嗎?

在舊約的法律中,明文規定了用死刑懲罰某些犯罪行為,例如:「未受割損的男人」(創17:14)、「無酵節內吃有酵之物」(出12:15)、「在安息日工作的人」(31:14)和「拜偶像」(32:28)等等。不過,「貪婪」不是「罪」,祇是一種誘惑。要教化百姓抗拒「貪婪」的誘惑,用嚴刑峻法是不行的!有人周轉不靈,向「觀音借庫」,你祇能懲罰他拜偶像而不能懲罰他貪心;有人因工作關係不守安息日,你祇可以懲罰他不守安息日,不能懲罰他貪婪!那怎麼辦呢?耶穌基督在今天的福音中,告誡信徒不可貪婪。且看祂怎樣教化我們。

主耶穌教訓的重點就在這一句:「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路11:15)。雖然耶穌沒有提及十誡,但這個勸諭是「生命攸關」的,因為主說:「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我們自然要問:「生命並不在於資產,在於甚麼呢?」當然是在於與「生命之主的關係」!倘若我們的資產,成了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時時刻刻只關心怎樣增加我們的資產,使我們安心,卻使我們遠離了天主。這資產便成了使我們上癮,並傷害我們生命的毒品!倘若我們聽從主的訓導,以「神貧」的精神生活,善用這些資產,愛主愛人,我們便得到永生(瑪5:3)。其實,除了金錢財富之外,其他如健康、事業、成就、學問和理想等等,這些事物會給我們安全感、滿足感。倘若我們不知節制,我們同樣會貪戀,會上癮,會令我們遠離天主而喪失了永生。儒家思想也有類似的「永生/不朽」教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耶穌基督是普世君王,祂的說話就是法律,是教我們獲得生命的金科玉律,而不是嚴刑峻法。祂用比喻說出真理,抉擇權放在我們手裡!但今次祂的用字,卻相當嚴厲。首先,讓我們看看今天的第一篇讀經。相傳這是出自撒羅滿王的手筆,是猶太經典中的智慧文學。它指出人生的一個重要真理:「因為有人以智慧、學問和才幹勞作得來的,卻應留給那未曾勞作的人,作為產業:這也是空虛和大不幸」(訓2:21)。這句話總結了他的心血結晶,而中國文化也有類似的訓導。司馬光是宋朝的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寫了著名的【資治通鑒】,給後世的帝王參考治國之道。相傳司馬光留下了這樣的教訓給後人:「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俗語也有云:富不過三代〕;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眾所周知,我們所說的「積陰德」,正是耶穌在有關末日審判的「山羊與綿羊比喻」中所說的:「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b),是相同的道理。做父母的,無論嚴厲或慈愛,也要把這個真理,傳授給下一代。

今天比喻中的富人,並沒有做錯甚麼:既然豐收到沒有地方收藏物產,另建更大的倉房收藏,積穀防饑沒有做錯。舊約的若瑟也是這樣做,在七年的豐收年建倉儲糧,應付未來七年的饑荒(創41:47-49, 53-57)!靈魂可以休息,守安息日,甚至安息年(肋25:4),都是守天主的法律,沒有錯!至於「吃喝宴樂」也不為過。路加寫福音的時候,用了「吃喝宴樂」一詞共六次,而只有一次是不好的,就在「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中。在這個比喻中,錯也不在富翁的「吃喝宴樂」,而在於他沒有施捨給生病的乞丐拉匝祿,沒有愛那位臨現在最小兄弟身上的君王!回到今天的比喻,耶穌基督只是用生動易明的形象,重複一次撒羅滿王哲學性的教訓:無論人怎樣努力,他的成果通常是由沒有付出過勞力的人享受!但耶穌用了「今夜」一詞,是嚴厲的!不要引用聖詠的「因為千年在祢的眼前,好像是剛過去的昨天,好像夜裡的一更時間」(詠90:4)來麻痺自己,以為天主對你好像對待亞當一樣。雖然天主曾警告亞當,吃了禁果那天就會死(創2:17),但亞當卻活了九百三十歲(5:5)!要知道「今夜」一詞在福音中只出現過三次,其中兩次是耶穌預言伯多祿三次否認祂,都是即晚發生的,所以比喻中的這個富翁也不會例外。「今夜」就是今夜,已經「水浸眼眉」,不會是千年之後的事了!試問有多少人知道「積陰德」的迫切性呢?

親愛的兄弟姊妹,你可以選擇好像「浪子的比喻」一樣,「痛定思痛」,受挫折後纔回頭改過。你也可以選擇其他人的榜樣,未雨綢繆,積穀防饑。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Sunday, 27 July 2025

怎樣與天主討價還價? How To Bargain With God?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丙年
怎樣與天主討價還價? How To Bargain With God?

相信大家對於討價還價,不會陌生。小至柴米油鹽,大至關稅及貿易配額,都涉及到大小規模不一的談判。除了物質上的利益重新分配外,談判過程中的鬥智鬥力和關係上的梳理,都是「講價」的重要成份!倘若可以選擇每天到街市買餸,或者是一周一次到超級市場掃貨,我相信前者比較受歡迎,因為除了購買到食物之外,與鄰里交談或者與商販議價,的確增添了生活中不少樂趣!近日美國挑起的關稅戰,影響著全球的政局。可見談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活技巧,我們應該好好地認識和掌握,在有談判空間的地方,爭取令雙方都獲得最大利益的方案。停!今天讀經的主題是祈禱,為甚麼把神聖的「與主交心」,看成一個功利的「與主談判」呢?執事你是否捉錯用神、離經背道呢?

我卻說:不少宗教行為,都包含有討好神明、以獲得庇佑的目的。人們除了奉獻祭品之外,有些還會做一些苦身克己的儀式,例如守齋和打苦鞭等,以博取神明的青睞!天主教信仰可以例外嗎?我們的祈禱,真的沒有半點「等價交換」 的意圖嗎?真的沒有父母,為了子女能夠獲得心儀的學校取錄而領洗嗎?難道天主沒有聽過以下的「祈禱/任務」嗎?「主啊!請幫助我獲得取錄,往後我一定每個主日參加全彌撒」、「主!我為好友唸一萬串玫瑰經,請治好她的癌症」、「主啊!倘若今次我能渡過難關,我保證會捐不少於五十萬給教區起新聖堂」…,不勝枚舉。請不要再天真了!明白到祈禱如何淪為談判,我們便可以避免犯錯,未嘗不是一椿美事!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展現了一個很獨特的「祈禱/談判」故事。前文是這樣的:亞巴郎99歲那年,天主藉著三個使者的形態顯現給他,告訴他天主要履行承諾,明年祂再來時,亞巴郎90歲的妻子撒辣,將會為他誕下一個兒子,他們要為這兒子起名叫「依撒格」,是「笑」的意思!與之前由埃及婢女哈加耳所生的兒子依市瑪耳不同,依撒格是天主所應許的兒子,他肩負著天主要藉著亞巴郎和他的後裔祝福萬民的承諾。上主天主要與他訂立永恆的盟約(創17:19),君王及救世主將會出於他的後裔!

上主的使者除了預告依撒格的誕生之外,還有另一個任務,就是去毀滅索多瑪城!很有趣,天主想做的事,其實不必告訴亞巴郎。但今次祂卻故意透露了祂的意向給亞巴郎知道。從此以後,每當天主大開殺戒之前,祂總會事先張揚給相關人士知道!例如:在梅瑟上了西乃山40天取十誡時,山下的以色列人強迫亞郎為他們造一隻金牛,帶領他們返回埃及。天主告訴梅瑟,祂打算消滅這些執抝的百姓;然後由梅瑟的後裔,另起爐灶(出32:9-10)!天主為甚麼要「事先張揚」給他們呢?上主的使者對亞巴郎說的話,可以給我們一點線索。他說:「我要作的事,豈能瞞著亞巴郎?因為他要成為一強大而又興盛的民族,地上所有的民族,都要因他蒙受祝福;何況我揀選了他,是要他訓令自己的子孫和未來的家族,保持上主的正道,實行公義正道,好使上主能實現祂對亞巴郎所許的事」(18:17-19)。原來天主想確保亞巴郎的後裔,能完成救贖世界的任務。以上這三節經文,就是今天第一篇讀經的開場白!可見上主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萬民蒙受祝福和獲得救贖。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作為基督徒,作為「信德之父」的後裔,我們應該「保持上主的正道,實行公義正道,好使上主能實現祂的救世工程」!

在一般的談判過程中,雙方都首先為自己設下最有利的「底線」,往後纔漸次讓步,最後達成雙方能接受的協議。美國挑起的關稅戰,就是這樣!但今次亞巴郎的對手,是深不可測的天主。在整個談判過程中,天主完全沒有披露祂的底線。即使亞巴郎得寸進尺,仍然去不到天主的底線。亞巴郎開了六次價,到了「十個義人」之後便停了下來,沒有顏面要求再減下去了!難道天主是沒有底線的嗎?天主是公義的,當然有祂的道德底線,我們是有限的受造物,未必有能力掌握!但亞巴郎為罪人祈禱,天主肯定會欣賞這份愛德,所以天主樂意陪亞巴郎一起玩這個「議價遊戲」。雖然亞巴郎失敗了,但他仍然是我們的榜樣,仍然是我們的「信德之父」!

耶穌基督在今天的福音講了一個比喻,教訓我們祈禱要有恆心和有耐性。那個敲門求餅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別人的需要(路11:6),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不過,我們為別人所求的,真的符合別人的需要嗎?例如,你的朋友不幸患上了末期癌症,你為他的痊癒祈禱,表面上是非常自然和恰當的做法。這不是愛德的表現嗎?不是信靠天主的表現嗎?且慢。停一停,想一想!全知全能的天主,需要你指教祂怎樣做一個稱職的天主嗎?你教導天主如何做事,表示你對天主有信心,還是缺乏信心呢?當天主「賞賜」一個重病給你朋友的時候,或許是為了改善他的性格、他的生活習慣;改善他與家人的關係、與天主的關係;或者讓他身邊的人提高警惕…等等。為他的痊癒祈求是愛德,讓他和更多人受惠也是愛德,那一份愛德更好呢?

耶穌基督在福音中是怎樣說的呢?且讓我們從尾說起罷!「你們縱然不善…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祂的人嗎?」(路11:13)你讀起來覺得奇怪嗎?為甚麼我們求朋友的痊癒,天父卻賜聖神給我們,而不是給我們的朋友,治好他呢?因為我們不知道應該求甚麼,我們經常求錯了!我們求石頭而不是求餅、求蛇而不是求魚、求蝎子而不是求雞蛋(11:11-12)!天父又怎會賜我們錯求的事物,來傷害我們呢?保祿宗徒曾這樣說:「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禱纔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羅8:26)。所以天父賜聖神給祈求的人,代我們轉求正確的需要!再看耶穌的「求餅故事」,最後求助的人得到甚麼?是餅嗎?不是!而是「給他所需要的一切」(11:8b)。求餅的人真正的需要是甚麼呢?他需要明白天父的旨意!為甚麼要「恬不知恥」地求呢?好像亞巴郎為索多瑪求情一樣,他恆心地祈求,便漸漸明白到上主天主的旨意,掌握到甚麼是更好的一份(10:42),於是他停在「十個義人」!為甚麼他不運用最後機會,去爭取一個更低的門檻,一個更少的人數呢?要知道倘若一個團體的人數低於某個臨界值,這個團體便會被外圍環境所吞噬,不能持續下去!試想想,羅特一家四口,包括羅特兩夫婦和兩個女兒。倘若他們繼續留在索多瑪城生活,他們可以開枝散葉,擴充這個「義人的團體」嗎?

親愛的兄弟姊妹,雖然有些祈禱好像與天主談判,但只要不是自私的祈禱,而是為別人的益處祈禱,天主是非常樂意陪伴我們充滿「愛德」地祈禱。懷著「望德」,鍥而不捨地為有需要的兄弟姊妹祈禱。這樣,我們更能掌握天主的旨意;呼求聖神,啟發我們的思想,熾熱我們的道德勇氣,跟隨主的旨意作見證。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https://creator.nightcafe.studio/

Sunday, 20 July 2025

選擇更好的一份 Choose The Better Part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丙年
主題:選擇更好的一份 Choose The Better Part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際遇,即使你怎樣「機關算盡,艱苦經營」;到頭來「事與願違,滿盤落索」。另一方面,也有「無心插柳,信手拈來」的驚喜;不費吹灰之力、便水到渠成!難道相信冥冥之中有主宰的人,或者奉行天主旨意的人,便應該「無為」、「躺平」、甚麼也不做嗎?錯!要知道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所帶來的得著,也不容忽視!即使成王敗寇,那些在歷史舞台上的所謂「失敗者」,也曾擔任過腳色,演繹過他們的腳本,成就未來發生的事!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是一個耳熟能詳,有關「天主的朋友」亞巴郎(雅2:23)的故事片段。天主應許亞巴郎的後裔,多如天上星辰(創15:5),並且與亞巴郎立約,賜土地給他的後裔作實(15:18)。可是,亞巴郎的妻子撒辣不能生育,遂出主意由她的埃及婢女哈加爾作「代母」,完成天主的旨意(16:1-2)。亞巴郎一索得男,哈加爾為他們生了依市瑪耳(16:15)。十三年後,亞巴郎99歲。上主天主顯現給他,與他立約,並以「割損禮」作為參加盟約成員的標記(17:11)。這時,天主纔告訴亞巴郎祂的安排:上主要祝福撒辣,使她能高齡產子,成為一個大民族,君王要由她而出(17:16)。天主選定了撒辣給亞巴郎所生的依撒格及其後裔,作為萬民的福源,「你的妻子撒辣確要給你生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依撒格;我要與他和他的後裔,訂立我的約,當作永久的約」(17:19)。但亞巴郎和撒辣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天主因應亞巴郎的請求,同樣祝福依市瑪耳,使他也成為一個大民族,就是將來的阿拉伯人(17:20),也就是信奉惟一真神的穆斯林的祖先!這就是今天讀經一的上文。在讀經一,我們看到亞巴郎堂堂一個族長,身經百戰,仍然謙恭地、無微不致地侍候天主,博取祂的差遣或者賞賜。天主並沒有令他失望,一年後,亞巴郎100歲的時候,他獲得了一個應許的、由撒辣所生的應許之子、肩負永久盟約的兒子(18:10a)。

讓我們從《創世紀》的記載,給亞巴郎的人生做一個撮要,看看有甚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我們不知道上主天主與亞巴郎來往了多少歲月,只知亞巴郎在75歲蒙召,離開兩河流域,出發到埃及和客納罕地一帶。10年後,天主在神視中給亞巴郎應許,他的後裔多如星辰。並且與他立約,一年後依市瑪耳出生。再過了13年,即蒙召後24年,亞巴郎99歲,天主顯現給他,重新立約,以割損禮為標記,並且明言以撒辣所生的依撒格為應許之子,上主天主要與他和他的後裔,建立永久的盟約,祝福萬民。不知過了多少歲月,天主考驗亞巴郎,命令他把心愛的兒子依撒格祭獻。當時依撒格有多大呢?無從稽考。但有能力背負起「全燔祭」用的木柴上山,相信不會是十多歲的少年。有些聖經學者根據依撒格背負木柴跟著亞巴郎上山祭獻一幕(22:2; 6),看到依撒格有耶穌基督背負十字架上山被釘的預像;所以推測當時依撒格是33歲云云。即是說,《創世紀》記載了天主在超過半個世紀以來,一共向亞巴郎作了最少四次重要的啟示:召選他、應許他、與他立約和考驗他。而亞巴郎則以良善、謙卑和勤奮的態度,相信並服從了天主。於是天主祝福亞巴郎成為萬民的福源(12:3)、萬民之父(17:5),而聖保祿宗徒更稱他為「信德之父」(羅4:16)。亞巴郎並沒有「無為」;雖然他對上主天主的旨意,一知半解,但他仍被動;卻積極地配合天主旨意而行事。亞巴郎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成就了日後全球政治局勢的變幻;直到今天,仍牽動著世界的政經命脈!

今天的福音講述了兩姊妹如何表達對耶穌基督的愛慕:瑪爾大「動」,瑪利亞「靜」。雖然福音給讀者一個主基督偏袒瑪利亞的印象,但我想請大家把眼光,先放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上,再判定耶穌是否偏心。請問福音有記載過瑪利亞的說話嗎?有!只有一句,而且是重複了她姊姊瑪爾大的說話:「主!若是祢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若11:21; 32)。與瑪爾大相比,瑪利亞的確是一個寡言的人,即使有意見都不會輕易告訴人,以致來安慰她的人,「以為她往墳墓上去哭泣」(11:31)。且看,不但瑪爾大投訴她,連猶達斯也抗議她(12:5)!瑪利亞好像是一個弱者/失敗者的代表,處處受人欺負,兩次都需要主耶穌為她解圍!作為基督徒,我們不是應該效法主耶穌的榜樣,為弱勢社群發聲嗎?所以主基督偏袒瑪利亞的印象,是錯的!

其實,耶穌基督不但為公義、為弱者發聲,並且藉此機會,教訓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到甚麼地方。主對瑪爾大說:「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2)。「更好的一份」一定不是「惟有一件」的全部,只可以是「惟有一件」的一部份。即是說,瑪爾大選擇了「稍遜的部份」,瑪利亞挑選了「更好的部份」。所以兩姊妹各有千秋,但兩者都未臻完美!瑪利亞挑選了更好的一部份,何以見得呢?讓我們再看復活拉匝祿事件,試問誰的功勞較大呢?是先去迎接耶穌的瑪爾大,還是俯伏在耶穌前哭訴的瑪利亞呢?答案非常顯而易見。雖然瑪利亞用了和瑪爾大同一樣的祈禱,但效果立竿見影!難怪瑪爾大迎接耶穌後,要跑回去找瑪利亞幫忙了(若11:28)!

那麼,我們需要操心忙碌的「惟有一件」是甚麼呢?答案在耶穌對猶達斯所說的話:「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至於我,你們卻不常有」(12:8)。做耶穌的門徒,需要操心忙碌的,惟有是與主在一起!這是很明顯的,但大部份人都有千萬個藉口做不到。即使是「好公義、行憐憫」的人,很容易變成了瑪爾大,「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路10:41)。「為大局、為形象、為程序、為正確、為顏色、為了不傷害感情、為了…」而輕視了「惟有的一件」!至於在祈禱中、在神視中經常與主在一起的人,倘若他們拒絕接觸其他人,連動一根指頭去服務有需要的人也不動,便錯過了機會,去親近臨在這些人身上的普世君王了,豈不可惜!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世界上有很多「瑪爾大」,亞巴郎亦是其中一個!所以,請放心,你們的操心忙碌,倘若是為了承行耶穌基督的旨意,是不會白費的。全能的天主一定有能力把不完美的,轉化更新為圓滿。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Sunday, 13 July 2025

守法足以得救 Keeping the Law Suffices Salvation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丙年
主題:守法足以得救 Keeping the Law Suffices Salvation

聖經學者普遍認為《申命紀》輯錄了梅瑟的遺囑,重覆演繹守誡命應有的精神。守誡命是獲得自由,獲得釋放,獲得發展成長的不二法門,因此掌握它的精神是重要的。天主藉著亞巴郎和他的後裔,祝福全人類。所以啟示給以色列人,用來解放拯救他們的誡命,同樣適用於全人類。天主子耶穌基督曾說過:「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廢除法律和先知,我來不是為廢除,而是為完成」(瑪5:17),因此舊約的誡命,仍然有效。天主子來到世上,幫助人類更有效地履行誡命,獲得永生。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怎樣看待誡命呢?例如,是法律條文重要,還是立法的精神,立法的初衷重要呢?讓我們看看梅瑟如何結束他的第二篇演說:「在這些石頭上,應清清楚楚刻上這法律的一切話」(申27:8)。石頭是相對堅硬的,給人一種穩重不變,不屈不朽的感覺。因此,法律條文是不會輕易修訂,「朝令夕改」是管治的大忌。耶穌基督又怎樣「完成」法律呢?福音記載,當法利塞人用一個犯姦淫的婦人來試探耶穌時,主「卻彎下身去,用指頭在地上畫字」(若8:6b; 8)。耶穌基督用指頭畫字,表示祂的天主身份(出31:18);耶穌不在堅實恆久的石上,而是在地上,在塵土上畫字,表示了天主的慈悲。立法者不願意強硬地,僵化地懲罰犯錯的人,祂不忍看見世人的喪亡,卻渴望他們回頭悔改,樂意給人類第二次機會。天主子讓我們更明白,天主與人立約和頒布誡命的初衷。

另外,誡命以甚麼為後盾呢?用甚麼手段來協助世人遵守誡命呢?作為受造物,並且是受了「原罪」所傷害,失去了天主恩寵的人類,世人很自然地會從賞罰的角度來考慮。遵守誡命有甚麼益處?違反誡命有甚麼懲罰?梅瑟的第三篇演說,開宗明義在《申命紀》第廿八章,便羅列了賞和罰。但其中只有13節述說守規矩有甚麼獎賞,卻有54節仔細地說明違反誡命有甚麼懲罰,包括個人的災難和國家的滅亡!結果,以色列人之所以守誡命,是出於「害怕懲罰」的低層次,多於「愛慕天主」這更高的層次。倘若停滯在這低層次,實在有礙他們的全面發展。

以色列人不知道有「愛天主」這個高尚的層次嗎?沒有可能!梅瑟在第一篇演說,重新解釋一次十誡,並且把誡命的精神—愛—濃縮在一篇每天頌唸兩次的禱文之中,就是著名的Shema:「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惟一的上主。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申6:4-5)。他們每天兩次宣認相信惟一的真主,並且毫無條件,毫無保留地愛慕祂,又怎可能反悔,怎可能出於害怕受罰纔守誡命呢?在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梅瑟已預料到他們會誤入歧途,便勸勉他們「全心全靈回頭」(30:10),恢復「愛天主」的精神。的確,實踐天主的誡命並不難,不用上天下海,不用做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梅瑟用以下的形象,說明守誡命容易之處:「其實,這話【指『誡命』】離你很近,就在你口裡【指Shema】,就在你心裡,使你遵行」(30:14)。聖保祿在解釋句經文時,用當代的慣用語演釋他的神學思想:「因為心裡相信,可使人成義;口裡承認,可使人獲得救恩」(羅10:10)。心裡相信,最容易不過;口裡承認,又有何難?所以出於愛慕天主的動機來守誡命,輕而易舉!

那麼,既然知道誡命的精神是愛,為甚麼還死守條文呢?問題出在哪?今天的福音揭露了一點端倪。試想想,法學士為甚麼要試探耶穌(路10:25)呢?因為耶穌傳福音時所顯示的權威,動搖了法學士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他們需要找機會擊倒耶穌,重奪昔日光輝。可見,虛榮、自私和貪婪,導致法學士和法利塞人鼓吹條文重於精神。如今耶穌基督竟然借自己的口說出答案,怎可能這樣輕易放過這個木匠出身的「拉彼 Rabbi」!便繼續找空隙,窮追猛打。既然從「天主」找不到缺口,惟有從「近人」殺出一條血路。「但是,他願意顯示自己理直,又對耶穌說:畢竟誰是我的近人?」(10:29)可惜這一招半式,乏善可陳,而且還暴露了法學士自我中心的破綻!於是慈悲的主說個「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問一條「你以為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呢?」(10:36)的問題,對症下藥,治癒法學士的自我中心。幸好這法學士良心未泯,儒子可教。他所欠缺的,是一股道德勇氣,將正確的事,付諸行動。於是主耶穌對法學士說:「你去,也照樣做罷」(10:37b)。天主子對這位法學士說「你去」,表示了一個差遣!天主不但召選了這位法學士回頭悔改,放棄以往自我中心的思維;更差遣他從落難人的角度,體會到別人的需要,伸出援手。

親愛的朋友,我們心中或許有個法學士,誤入歧途,知而不行。且讓我們祈求天主聖神,重燃「剛毅」之恩,有充沛的道德勇氣,以愛慕天主為出發點,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愛我們的近人,服事那臨在他們當中的君王(瑪25:40),分享祂的永恆生命。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creator.nightcafe.studio

Sunday, 6 July 2025

耶穌需要我們回應聖召 Jesus Needs Our Responses To Vocation

常年期第14主日,丙年
主題:耶穌需要我們回應聖召 Jesus Needs Our Responses To Vocation

聖經滿載天主對世人的承諾,這些承諾是全人類的希望。的確,大部份人,例如不認識天主的人,認識卻不相信的人,依恃財富權勢的人和自暴自棄的人,對天主的承諾會無動於衷。即使如此,幸好還有一少撮人相信衪,倚靠衪。為了這一少撮人,天主會寬免所有人。亞巴郎為索多瑪城求情的故事,就是一個好例子。「為了這十個我也不毀滅」(創18:32b)。亞巴郎始終是一個凡人,與很多人一樣,因過份自信而失敗了,但天主絕不會放棄祂拯救世人的努力。當初亞巴郎回應了祂的召叫,離鄉別井,這已經是人類成功的第一步,天主需要更多人慷慨回應衪的呼召。

「原罪」令人喪失了看見天主的能力,便失去了安全感。人類便追求其他可見的,可觸摸的替代品,例如健康,財富和權勢等等來給予保障,來安慰自己。這些替代品令人遠離天主,又不能替代天主,我們稱之為「偶像」。為了撥亂反正,天主便留下一些同樣可見的,可觸摸的蛛絲馬跡;一些記號,一些象徵,給予世人希望,引導世人歸向衪,親近衪。天主子耶穌基督建立教會,履行天父救贖世人的工程。教會亦藉著各式各樣可見的標記,例如聖事,聖儀,聖像畫,唸珠和聖牌等,指引世人的心靈,回歸親近天主。今天的第一篇讀經提及的「耶路撒冷」,就是一個給予希望的可見象徵。

耶路撒冷曾是宏偉的京城,撒羅滿王在那裡興建了金碧輝煌的聖殿,使耶路撒冷成為盛極一時的經濟,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可惜統治者沒有履行牧者的責任,落得亡國充軍巴比倫的收場,結果聖殿被焚,京城被毀。天主當然不會放棄拯救衪的百姓,遂安排了波斯帝國解放他們回國重建聖殿。有如諾厄的故事一樣,天主給予衪的百姓第二次機會。這就是今天第一篇讀經的思想背景。聖奧思定教導我們如何閱讀經文的象徵意義。「耶路撒冷」可以象徵末日審判後的天國,而天國在末世時期,就是教會。藉著教會,「就如人怎樣受母親的撫慰,我也要怎樣撫慰你們,你們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依66:13),天主也有如母親一樣,撫養安慰那些回應衪召選的人。

在今天的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引用了另一個希望的象徵——十字架。十字架原本是羅馬帝國最殘忍,最羞辱死囚的刑具,但聖保祿轉化了它成為出死入生的標記。「因為藉著基督,世界於我已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我於世界也被釘在十字架上了」(迦6:13b)。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卻復活了。祂死而復活,戰勝了死亡,戰勝了世界,即保祿所說的「把世界釘在十字架上」,給予信靠祂的人永生的希望,而十字架亦成為了獲得永生的標記。耶穌基督也認同保祿的觀點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聽我的話,相信派遣我來者的,便有永生,不受審判,而已出死入生」(若5:24)。為被罪惡奴役的人,結局是明顯的,就是死路一條。所以天主子和宗徒們的教導,指示了一條活路,的確是福音。

今天的福音所描述的事情,發生在耶穌基督起程前往耶路撒冷受難的路上。「此後,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衪前面,到衪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路10:1)。可見十二宗徒已不足以完成拯救世界的任務,天主需要更多人慷慨地回應衪的聖召。耶穌基督跟著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衪的莊稼」(10:2)。這些工人要有甚麼學歷、能力呢?沒有!不論年齡性別,只要聆聽和辨別天父的呼召,肯慷慨回應便是。

倘若我們不熟悉聖經,我們很容易誤解耶穌基督跟著說的一句話,祂說:「你們去吧! 看,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10:3)。倘若這句話給你一個「送死,送羊入虎口」的印象,你就大錯特錯了!其實,耶穌基督在引用先知的預言。先知在描繪默西亞王國時曾這樣說:「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牠們」(依11:6)。所以,耶穌基督不是派遣七十二人去送死,而是去建樹默西亞王國!

耶穌基督派遣十二宗徒傳福音時,路加明言天主子賜給他們「制伏一切魔鬼,並治療疾病的能力和權柄」(9:1)。今次派遣七十二人,路加沒有提及驅魔,主只吩咐他們「要醫治城中的病人,並給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10:9)。七十二人的工作會因此而有欠理想嗎?沒有!路加報導他們「歡喜地歸來」(10:17a),他們很有成就感。請注意,即使當初耶穌基督沒有給他們降魔的權柄,有需要時,七十二人同樣有權柄驅魔。可見蒙召的人,無須顧慮太多,亦沒有可能預先列出一張清單,要求天主滿足清單上所有要求,纔為天主服務!亞巴郎有「天主自會照料」(創22:8)的胸襟,他成為「信德之父」,的確實至名歸。
凡夫俗子總渴望有所成就,喜歡有出色的成績。做耶穌基督的門徒切忌注重成就!天主子立刻指出真正喜樂之所在:「你們應當喜歡的,乃是因為你們的名字,已經登記在天上了」(路10:20)。能夠制服邪魔固然壯觀,但追求剎那的光輝,又豈及永恆生命的寶貴。

親愛的兄弟姊妹,在天主的企業裡,有很多職位空缺。你和我只要肯慷慨回應,不用愁力有未逮,因為天主自會照料。我們不應本末倒置,把喜樂寄託在成就之上,而是在於與天主聖三的關係之上。這樣,我們便可以與聖保祿宗徒一起說:「從今以後,我切願沒有人再煩擾我,因為在我身上,我帶有耶穌的烙印」(迦6:17)。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Sunday, 29 June 2025

默想石頭 Meditate Rocks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
主題:默想石頭 Meditate Rocks

教會今天紀念聖伯多祿聖保祿兩位宗徒對教會的建樹,今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基督揀選了伯多祿作為磐石,建立祂的教會。那麼,讓我們默想聖伯多祿宗徒有關石頭的教訓吧!

在自然界我們很容易找到石頭,原始人很早已經把石頭雕琢成不同的工具,既可以用來攻擊,又可以用來建築防守。石頭有用因為它堅實、耐用,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磐石是一塊單體的巨大火成岩或變質岩,更可謂是「石中之石」了。耶穌基督在結束「山中聖訓」時,便以磐石和沙土作對比,勸諭門徒必須實踐「山中聖訓」的教導:「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自己的房屋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瑪7:24-27)。 因此,作為一個明智的人,應該要知行合一。知道了永生的竅門而不實踐的,確是愚不可及。這是在個人層面上的理解,但在團體層面上,「房屋」可以象徵「教會」、「磐石」象徵「耶穌的教訓」,明智的牧者應該按耶穌的教訓管理教會,以神貧、溫良、饑渴…的心態服服務弱小者,而不是追名逐利。

聖伯多祿宗徒卻從以色列人固有的「選民」觀念出發,加上耶穌基督榮進耶路撒冷時一句說話的啟發,演繹成有關「活石」的論述。在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門徒們高聲頌揚天主,有幾個法利塞人要求耶穌責斥祂的門徒。耶穌回答說:「我告訴你們:這些人若不作聲,石頭就要喊叫了」(路19:40)。這句話可能啟發了伯多祿如何看門徒與教會之間的關係。在他的書信中,他寫道:「你們接近了他…你們也就成了活石,建成一座屬神的殿宇,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以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伯前2:4-5)。門徒如何接近了耶穌基督呢?就是實踐祂的「山中聖訓」。實踐了便成了「活石」,建成教會的「活石」。在聖伯多祿的心目中,教會固然是一個團體,更是一座以活石建成的「屬神的殿宇」,所以是一個屬神的團體。聖伯多祿用「一班聖潔的司祭」來形容這個屬神的團體,「聖潔的司祭」其實是「天主選民」的一個簡稱。當天主與以色列人在西乃山訂立盟約時,祂述說了對以色列的期望:「但你們為我應成為司祭的國家,聖潔的國民」(出19:6a)。在聖伯多祿的心目中,門徒就是「新以色列」,「新天主子民」。他在書信中寫道:「至於你們,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伯前2:9a)。這是一個屬神的團體,要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他們要以實踐「山中聖訓」,來「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的祭品」。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秉承著聖伯多祿的教訓,作自我反省時,再次把自己定義為「天主子民」(《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第二章)。

今天的第一、二篇讀經告訴我們,信徒們面對迫害,並不退縮,因為「真福八端」教導我們,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會獲得天國(瑪5:10)。第一篇讀經記載黑落德逮捕了伯多祿,計劃在逾越節後當眾處決,討好猶太人(宗12:4)。伯多祿為福音為主基督,已有慷慨就義的心理準備,「而教會懇切為他向天主祈禱」(12:5b)。可見天主子民,上下一心祈禱,獻上中悅天主的屬神祭品。天主應受讚美,衪差遣天使釋放了伯多祿(詠34:7),祂在信徒身上再次顯示了自己的光榮。
聖保祿宗徒也有類似的教訓,勸諭羅馬教會。他說:「所以弟兄們!我以天主的仁慈請求你們,獻上你們的身體當作生活、聖潔和悅樂天主的祭品」(羅12:1),他自己也立下榜樣。第二篇讀經記載了他寫給弟茂德的遺言:「因為我已被奠祭,我離世的時期已經近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弟後2:6-7)。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何等慷慨激昂的氣概!

有些小心眼的人,不服伯多祿作為宗徒之長的地位,執意貶低聖伯多祿的地位,硬說希臘文原文不是磐石,而是石卵,根本不可靠!上面提到石頭給人一個可靠的印象,但在天主眼中,磐石在轉瞬間便灰飛煙滅,何來堅實耐用可言呢?所以,磐石也好,石卵也好,使它們信實可靠的是天主,而不是它們的本質!在天主手中,石卵也可以擔起磐石的任務!耶穌基督保證說:「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瑪16:18c)。可見石卵也好,磐石也好,由伯多祿和他的繼承人所管治的教會,將永遠長存。

親愛的朋友,二千年來,天主透過不少神聖和腐敗的教宗管治教會,至今仍兀立不倒。願天主永受讚美!亞孟。
天主保祐!


圖片鳴謝: ideogram.ai, creator.nightcafe.studio/studio

Sunday, 22 June 2025

聖體聖事帶來合一的希望 The Holy Communion Brings Hope of Unity

聖體聖血節,丙年
主題:聖體聖事帶來合一的希望 The Holy Communion Brings Hope of Unity

天父對世人的愛,是毫無疑問的。雖然人類叛逆,違反了祂的忠告/命令,但天父完全沒有放棄我們的念頭。祂用了多種方式(希1:1)來協助我們重返祂的懷抱,分享祂的永恆生命。縱使我們屢錯不改,好像若無其事,不知悔悟,天父仍賜下聖子聖神,不離不棄地在我們身旁引導!天主對我們這些不堪的受造物,仍然頑固地滿懷希望,試問我們怎可以繼續自暴自棄呢?

上一個主日我們慶祝「天主聖三節」,慶祝天主自身的共融合一,並帶給因罪惡而分裂了的人類,共融合一的可能。天主聖父賜下聖神,願意我們在生活中,結出「聖神九果」,即在基督徒生活中,活出九種美德,就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5:22b-23a)。這些美德能化解種族之間的衝突和國際間的糾紛,促成人類的共融合一。俄羅斯與烏克蘭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帶來歐洲及世界和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可以言和,一起建設加沙土地。「眾人都把自己的刀劍鑄成鋤頭,將自己的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依2:4),這些都是世上滿懷善意的人所企盼的。這個主日我們慶祝「聖體聖血節」,更加是人類共融合一的保證!且讓我們默想「聖體聖事」的共融幅度。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充滿著很多象徵意義,有待抽絲剝繭。聖奧思定教導我們,讀《舊約》時,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指向耶穌基督的預像,可以在新約看到天主子如何成全祂在《舊約》中所許下的承諾(瑪5:17)。今天的經文中出現了一個神秘的人物,名為「默基瑟德」。他之所以是神秘,因為《創世紀》沒有記載他從那裡來,亦沒有提及他的後裔或結局(希7:3)。我們祇知道他身兼「撒冷王」和「至高者天主的司祭」的職務(創14:18)。在希伯來文,「默基」解作「君王」,「瑟德」是「正義」的意思。因此,「默基瑟德」是「正義之王」的意思。亞巴郎領兵解救了侄兒羅特之後,來迎接他的,是「正義之王」,肯定了亞巴郎的軍事行動不是自私的,而是公義的!「撒冷」除了是地域名稱外,字義是「和平」的意思。「撒冷王」來迎接亞巴郎,象徵亞巴郎的軍事行動,是制止干戈,帶來和平的(希7:2)。可見即使在現實世界裡,雖然戰爭帶來滿目瘡痍,但《聖經》在字裡行間,仍滿載著對和平的渴望!

在古代,司祭擔任著神人之間的橋樑。人類感覺到自己不能控制自然界的各種威力,於是出現了一個與神明溝通的階級,他們代表所屬的團體,與神明打交道。例如在渡河遷徙時,求神明指示方向,保祐沿途順利;在戰鬥時,求神明幫助他們作戰;在乾旱時,求祂們降雨或指示水源;在豐收時,當然要討好祂們、祭獻祂們…為甚麼人民不直接與神明接觸呢?因為神明本身擁有強大的能力,祂們的四周總是行雷閃電,祂們出現時總是山崩地裂、火光熊熊等等。所以人民與神明接觸,最好有一個中間人作緩衝,那就安全得多了!因此在古代,君王兼任司祭是常有的事。

聖經學者素來把默基瑟德定位為「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的預像,同時,默基瑟德又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所以新約的作者,把聖詠的預言貼在耶穌基督身上(希7:17; 詠110:4)。原來迎接亞巴郎的,是正義的君王和天主的司祭——耶穌基督。但耶穌基督有別於其他司祭,一般的司祭帶著不是自己的血進入聖殿(希9:25),為群眾舉行贖罪祭。為甚麼要贖罪呢?因為有罪的人不能承受天主的威能,接觸天主時會被毀滅,所以要靠司祭為罪人舉行贖罪祭。天主子與一般司祭不同,祂自作犧牲,以自己的血肉作為祭品,一次而永遠地替世人贖罪(9:28)!正如今天的第篇二讀經所載,天主子在最後晚餐時,祝聖了麵餅和葡萄酒,成為自己的血和肉,祭獻天主,與天主訂立新約(格前11:25; 路22:19-20)。原來迎接亞巴郎的,是拿著自己體血的和平君王與永恆的大司祭——耶穌基督!天主子的自我犧牲比古往今來,所有宗教的司祭合起來的祭獻更有效,因為祂是超越時空的天主子。

即使在今天短短的福音章節中,我們也可以領會到天主子犧牲的普世性。
首先,今天的群眾是十二宗徒「周遊各鄉村,宣傳喜訊,到處治病」(路9:6)所吸引來的。群眾的健康和信德,非常參差。所以耶穌基督首先「講論天主的國,並治好了那些急需治療的人」(9:11)。這不就是教會未來為全人類要做的事嗎?這五千群眾豈不是普世人類的預像嗎?即是說,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傳福音,因為耶穌基督會完成祂吩咐我們開始的,但還沒有完成的工作!所以耶穌基督是我們信仰的始創者,又是我們信仰的完成者!這是天主團結有不同需要的人的第一步,處理一切急需治療的,恢復他們的身心健康。

其次,這些康復了的人,天主子必須維持他們身、心、靈的健康。怎樣做呢?天將要黑的時候,門徒們自己已感覺疲累,是時候遣散群眾,各自投宿尋食了(9:12)。但耶穌基督不認同十二宗徒的意見,因為這麼多人,四周的村莊田舍是沒有能力吸納和照顧這麼多人的。作為一個牧者,怎可以不好好牧放祂的羊呢?所以主耶穌向那十二個牧者說:「你們給他們吃的吧」(9:13a)。這真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粗略估計,最少也要二百塊銀錢的餅(谷6:37)纔夠。即使有足夠的金錢,試問一時間,四周的村莊田舍如何能夠烤焗出這麼多餅,供五千人食用呢?天主子當然胸有成竹,門徒們祇要按耶穌基督的指示,做天主的事,不可能的也變成可能。正如總領天使加俾額爾所說:「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1:37)!就這樣,天主子在荒野之地,舉行了一次原始的「彌撒」,雖然不是一個祭天大典,但卻滋養了不同的人,身、心、靈上的需要。

親愛的兄弟姊妹,天下太平、各國平息干戈、分黨分派的人共融合一,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好像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這原是天主聖三的旨意,祂又怎會放棄呢?讓我們好像宗徒們一樣,投入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藉聖體聖事的助力,使眾人共融合一。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反省
圖片鳴謝: ideogra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