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四主日,喜樂主日,丙年
主題:修和是希望的曙光 Reconciliation Is A Sign of Hope
在默想今天福音的教訓之前,讓我們溫習一點背景資料。今天的第一篇讀經告訴我們,大約在公元前1400年,若蘇厄繼承了梅瑟未完成的任務,帶領以色列十二支派,成功渡過約旦河,佔領客納罕,即上主天主應許給他們的祖先亞巴郎的土地,在那裡安居樂業。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達味成功地團結了十二支派,成為一個「以色列國」。並且得到天主的嘉許,達味家族將永遠統治以色列。在達味的兒子撒羅滿以智慧統治之下,以色列的國力蒸蒸日上,推至巔峰。但好境不常,成功帶來驕傲自大,忘記了是天主在照料他們。結果撒羅滿死後,以色列國分裂為南北兩國,北國仍稱為「以色列」,南國稱為「猶大」。後來,兩個王國先後給亞述帝國及巴比倫帝國征服,無論貴族或是平民,祇要是壯丁,都被充軍到異地。他們再沒有聖殿可以朝拜祭獻天主!充軍巴比倫發生在公元前586年。就在這個國難時期,百姓中興起了一批知識份子。他們為了保存以色列是「天主選民」的身份,便搜集經典,甚至憑記憶,重新編纂自己的歷史。在異域惡劣的條件下,負擔起「國魂工程師」的使命。這批知識份子,就是後來的「法利塞人」,意即「不與外族人來往」。
後來波斯帝國取代了巴比倫帝國,一統天下。雖然在政治上,猶大地區仍是波斯帝國的殖民地,但猶太人獲准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享有宗教上的自由,這大約是公元前515年的事了。後來希臘帝國滅了波斯,而她又被羅馬帝國所取代。到了公元前6年,天主子耶穌基督降生在白冷。由波斯帝國到羅馬帝國時代,猶太教除了按法律規定的祭祀外,也增添了對經典的研究,法利塞人便順理成章,成為了「以色列的師傅」,耶穌基督就是這樣稱呼在夜間來探訪祂的尼苛德摩(若3:10)!可見法利塞人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足以媲美司祭,而且是天主所肯定的。
所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這班「以色列的師傅」犯了他們的祖先撒羅滿王同樣的錯,誤用了天主賞賜的智慧,在吹毛求疵之上,更漸漸變成自以為是。甚至自私自利,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吞沒寡婦的家產,而以長久的祈禱作掩飾」(谷12:10),成為了「偽善」的代名詞。
天主子耶穌基督很少口誅筆伐這群「以色列的師傅」,反而諄諄善誘,對他們憐愛有加。因為在每個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一個自以為是的法利塞人。「錯不在我們,我們保留追究的權利」是耳熟能詳的外交口吻,祇不過是心理上常用的自衛機制之一。當這些自衛機制成了條件反射的時候,便毫無理性邏輯可言了。首先是「否認」,跟著是轉移視線,推卸責任。有時會貶低別人來抬舉自己,挑撥離間而從中取利等等,無所不用其技。這一切技倆,無非為了保護脆弱的自我。人類的自我為甚麼是這樣脆弱呢?歸根究底,就是人類離棄了天主,崇拜其他偶像:例如財富和權勢,失去了天主所賜予的恩寵;我們簡稱這種失落恩寵的狀態為「罪」。上主天主創造原祖父母時,賜給他們「原始恩寵」,在樂園中與天主所有的受造物一同生活,管理牠們。可惜原祖父母違背了天主的指示,失落了原始恩寵,我們簡稱之為「原罪」。所以今天耶穌基督所說的「浪子回頭」比喻,不但對法利塞人說,也是對我們說的。
其實「浪子回頭」這個名稱是錯的,因為故事的主角不是小兒子,而是長子。路加開宗明義說,這個比喻是耶穌講述給法利塞人和經師聽的(路15:2-3);不是為「公開的罪人」,而是為那些自以為義的「隱藏罪人」,即是我們!請留意一個細節:「那小的向父親說: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分家產給我罷!父親遂把產業給他們分開了」(15:12)。長子沒有提出,卻分到了自己應得的一分!作為長子,他理應規勸弟弟,不要在父親尚未病危,便提出分家產那樣不孝。他沒有這樣做,甚至有慫恿弟弟提出分家產,自己坐享其成之嫌!當然,福音沒有記載,並不表示沒有發生,長子曾規勸小兒子是可能的。
親愛的讀者,你也有關懷身邊的人,你的配偶、親友恩人、同學同事,靈魂上的生死嗎?你有沒有不厭其煩地鼓勵還沒有皈依耶穌的,加入教會呢?你有沒有不離不棄地陪伴著上了癮,例如吸毒、酗酒、賭博或電玩的,苦口婆心地規勸他們戒除惡習呢?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但要知道天主是慈悲的,一定會給予罪人回頭悔改的機會;即是說,天主一定會幫助勸勉別人修和悔改的我們。保祿宗徒在今天的第二篇讀經中,請求我們「代基督作大使,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格後5:20)。每個人是獨特的,罪人也是人,所以每個罪人,包括是公開的和隱藏的,也是獨特的。即使我們是公開的罪人,也不應放棄做某個罪人的「修和大使」的機會,讓多些人獲得天主的救恩。因為拒絕修和,表示堅持站在天主的對立面,便會喪失獲得永生的希望了!
人固然必須與天主和好,與別人和好;但也不要忘記與自己修和。與自己修和,就是留意自己有沒有做一些傷害自己靈魂的事,即隱藏的「自殘」的事。雖然「十誡」和「七罪宗」有點古老,卻是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自省工具。曾子說得好:「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忠」和「信」是基本的倫理道德,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但實踐(習)天主聖言(傳),卻是每個天主教徒應該履行的本份啊!請注意,這個「浪子回頭」比喻的結局是開放的,長子最後有沒有聽從父親的規勸,進入屋內一起慶祝成為「一個新受造物」(格後5:17),是由聽眾/讀者,你和我自己決定如何「習傳」,如何完成。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年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