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二主日,丙年
主題:聽從甚麼?
我們經常慨嘆天意難料,其實,想知道天主的旨意並不難。【聖經】記載了天主的說話,尤其是《福音》。《福音》記載了天主子耶穌基督的言行,所以當我們聆聽《福音》時,就是聆聽天主向我們說話;默想《福音》時,就是學習聖母瑪利亞的榜樣,把天主的說話,「默存心中,反覆思想」(路2:19; 2:51)。今天的福音記載了天父對三位宗徒說話,亦即對後世的我們說話:「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祂!」(9:35)究竟是聽從耶穌基督的甚麼呢?今天福音的第一句說:講了這些道理以後…」(9:28),要自己耶穌基督講了那些道理,除非你們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否則我們必須翻查之前的經文。
按時序,耶穌基督已經公開宣講天國的福音超過兩年。下一個階段的使命,便是前往耶路撒冷受難。祂已經組織和訓練了十二宗徒,在祂升天後繼續祂在世上,未完成的建樹天國工程。這個12人班底,需要一個領導人。於是在五餅二魚神蹟後,正是最多人跟隨祂的時候,耶穌基督向十二宗徒提出一個簡單的民意調查,看看這兩年多的傳教工作,究竟在群眾心目中,有甚麼成果?主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9:18)。其實這祇是引起動機,好戲在後頭。當宗徒們七嘴八舌回答時,主耶穌提出一條更尖銳的問題:「但你們說我是誰呢?」(9:20a)這一問,祇有伯多祿敢回應:「天主的受傅者」(9:20b)。就這樣,耶穌基督肯定了伯多祿成為宗徒之長的地位,祂要把自己的教會,建築在這塊「伯多祿/磐石」之上(瑪16:18)。然後,祂第一次透露祂的受難計劃,並講述如何跟隨祂的道理。這就是天父要求我們聽從的道理。
首先是祂的受難計劃。耶穌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路9:22)。我們知道,「人子」是耶穌自己。祂「必須」受苦,甚至要被殺,這是祂自己的選擇,;不過,我們無權過問,但任何人的選擇,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四周的人,何況是天主子的抉擇呢?且看,「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對追隨祂的人,影響就非常嚴重了。試想一想,倘若沒有那些猶太公議會中的權貴認受,耶穌怎能成為「天主的受傅者」,成為「基督」呢?群眾對默西亞的期望要落空,宗徒們捨棄一切去跟隨耶穌,豈不是徒勞無功?至於「復活」,要知道耶穌時代的人,對「復活」的認知非常有限;祇有厄里叟復活叔能婦人兒子的故事(列下4:8-37),和厄則克耳先知枯骨復生的神視(則37:1-14)。厄則克耳的神視,不知何時兌現;但倘若耶穌死了,何來厄里叟去復活祂呢?所以,十二宗徒想明白耶穌的受難計劃,是相當困難的。耶穌惟有在八日後,把復活的光榮顯示給─不是全部十二人─而是三位入室弟子:一個是教會的磐石(瑪16:18),一個是十二宗徒中的第一位殉道者(宗12:2),最後一個是「主所愛的門徒」(若13:23)。耶穌並不期望「顯聖容」可以令他們對祂的受難計劃有信心,而是讓他們體驗復活的光榮,加強他們對復活的希望。請記住,天主尊重人的自由,不會強迫世人相信祂。
但為甚麼天主要選擇一個既痛苦而又低效率的方法,來拯救人類呢?經過多年來的默想和反省,若望宗徒總結了一句說話:「天主是愛」(若一4:8)!天主是絕對美善的,祂的愛是最純粹,最無私的;因此是外向的,利他的,沒有半點為自己著想的。出於愛,天主創造了一個適合人類生存和進化的宇宙,把按祂的肖像所造成的人類,安置其中生活。所以愛是充滿生機,充滿生命力的。人類犯了罪,失掉了天主的光榮(羅3:23),不能自救。祂憐憫我們,便派遣祂的惟一聖子降生成人,受難犧牲,替全人類償還所有罪債;並由死者中復活,賜給人類永恆的生命。天主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祂愛的本質。人類是天主按自己的肖像所造,所以人類懂得愛。可惜在被罪惡所污染的世界中打滾,人類的愛變得自私自利,不再像天主的愛那麼純粹了。但我們不會忘記愛的外向和利他本質。是愛給予我們忍耐痛苦的力量,渡過困難的際遇。所以愛是可信靠的,愛給人帶來希望。
金錢財富可信賴嗎?不可,因為它們不會愛你!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名譽權勢嗎?不可,因為它們不會愛你!誰愛你?首先是帶你來到世上的父母。即使為了種種原因,你變得不可愛,或者他們不能愛你,捨棄你,天主卻會收留你(詠27:10; 若9:20-23)。今天答唱詠的最後一句,非常有意思:「我深信在此活人地區,定會享見上主的幸福。你要鼓起勇氣,期望上主!你要振作精神,期望上主!」(詠27:13-14)。
親愛的讀者,所以世上有不少愛你的人:你的父母、兄弟姊妹、親友恩人、同事和配偶等,他們都是天主所賞賜的幸福,我們都可以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即使這一切都失去了,還有那永恆的天主愛你。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上主吧,因為祂愛了我們。禧年四旬期第二周的主題是:「希望由愛而生」。讓我們繼續做「希望的朝聖者」,用愛心接待所有的人,帶給他們希望。亞孟。
天主保祐!
2022反省
圖片鳴謝:ideogram.ai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